激发学生的潜能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注人的主体性和尊重人的生命价值。近几年,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还是有学生害怕数学,不喜欢数学,甚至是厌恶数学。主要原因在于数学作业很多,很难。如何让我们的数学作业回归其本质,让学生感受到做数学作业的快乐,正是我们要讨论解决的问题。 一、从学生的角度设计 1.数学作业量需分层。由于每个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专注度、兴趣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对其发展要求不同进行增减。优等生学习主动性强,学习能力强,可以不必安排书面的基础题目,腾出时间来做一些思考类题目和实践类题目。中等生的接受能力没有优等生强,但是学习态度认真,知识的运用能力强,对于他们来说需要一定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强化,可以根据他们他们学习能力、态度认真程度、知识掌握的快慢加以区分。暂差生学习能力相对来说薄弱一些,且有依赖性,态度上不够积极主动。我们所要关注的是他们的自信心的培养,所以在设计作业量的时候不宜过多。可以根据让他们的记忆程度,可适当调整作业量,但要比中等生要少一些。多数暂生会主动的向中等生标准靠拢,这样暂差生的学习就会慢慢开始变得主动起来。从而保证优等生“吃好”,暂差生“吃饱”。 2.数学作业难度需分层。由于学生的学情不同,相互之间必定存在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多个方面差异。作业难度应本着提升原有知识水平,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逐层深入的原则,让学生有一个可以自主选择的范围。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多梯度的作业。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解我们每天面对的活泼可爱的学生,切实为他们制定适合他们的作业,从而做到“量体裁衣”,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从趣味角度设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设计具有趣味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如:《反比例》学生在学习此课的时候,比较难理解反比例的特点,在判断的时候容易与正比例相混淆,于是老师编了一首童谣“正比例,反比例。正反比例两兄弟,样子相像性格异。正比例很和气,你扩大,他扩大,你缩小,他缩小,一样比值顺着你。反比例,倔脾气,你扩大,他缩小,你缩小,他扩大,积相同顶撞你。”当学生完成这首童谣后,都能背诵它了。对于正反比例因一首童谣有了趣味性和游戏性而活跃了学习气氛,并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从生活实用角度设计 1.作业形式需开放。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孩子面对“题海”,还可让孩子完成一些不一样的数学作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学生对于公式的记忆是最痛苦的。常常会因为记错公式而做错题目。那么能不能让孩子拿起他们的画笔,制作有关公式的手抄报,孩子在制作的同时,也在记忆,也在总结、归纳。这是几张学生设计的。 2.作业需注重实践应用。“实践活动”这个内容是这次数学课程改革中新增加的部分,是新课标的一个特色。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设计趣味性作业,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更多的要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践能力。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巩固”的过程,转变为一个“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化归新知识,并积极建构新知识”的主动学习的过程。如一位老师布置的实践性作业: 圣诞节到来之际,班级准备开联欢会。计划用100元买水果,怎样买最合适?”同学们热情高涨。七嘴八舌地说起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这时有人提议,先在班里做个统计,再决定买什么水果。结果统计出全班38名同学中有20人最喜欢桔子,有11人最喜欢苹果,还有7人喜欢其它水果。于是,大家决定100元中拿50;30元买香蕉;20元买苹果。接着再了解每种水果的价格,确定每种水果买多少千克。通过调查比较,他们发现华联超市的水果质优价廉。其中桔子每千克1.6元;香蕉每千克4元;苹果每千克3元。最终他们结合实情用18元买了6千克苹果;用32元买了8千克香蕉;用50元买了32千克桔子。(本来应付51.2元,他们提出量大应优惠,便宜了1.2元。) 如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就运用这些知识帮助解决一些生活的实际问题。 “半小时课课堂”进行了这几年,有的老师可能还在为布不布置作业纠结。我认为作业肯定是要布置的,但不是单一地做数学题,而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等融入作业中,设计多种形式的实践作业,让作业内容丰富起来,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作业成为学生的乐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374da912e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