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之关羽形象的不同及原因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国志》中关羽形象分析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它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初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之间大约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在历史上的成就颇高,南朝人刘勰的《文心雕龙·史传》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对陈寿《三国志》的内容与文字的统一这一特征大加赞扬。它虽然文笔质朴,但是人物形象依然栩栩如生,在这里选取关羽的形象来讨论一二。 在《三国志》中,《魏书》、《蜀书》、《吴书》中分别提到关羽事迹的篇数为6篇、7篇(除关羽传)和9篇。这些记载采用互现法,在不同的篇章里关羽的记载重复出现。归纳来看,关羽的事迹主要有:亡命琢郡;追随刘备;委寄曹操;刺颜良;辞曹归刘;南投刘表;争抢地盘;独守荆州;北伐襄樊;痛失荆州;身死临沮。这些事件反映了关于的多重形象。 第一、《三国志》中关羽的正面形象 1、勇武 勇武是关羽性格的主要特征,《三国志》有许多地方都提及了关于的勇武,如《三国志·程昱传》中说:“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三国志·郭嘉传》中说:“张飞、关羽万人之敌也,为之(刘备)死用。”;《三国志·刘晔传》:“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小国耳,名将唯羽。”;《三国志·温恢传》:“关羽晓锐”;《三国志·先主传》:“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三国志·张飞传》:“初,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星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三国志·周瑜传》:“刘备以袅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 久屈人下。”《三国志·吕蒙传》:“关羽实熊虎也”等等,而表现他勇武的事迹主要有(1)镇守荆州与北伐襄樊。在留守荆州期间,关羽赶走了孙权派到长沙、贵阳、零陵三郡的官员,后来顺利达成“湘水协议”。在关羽后期的战役当中,最著名的是北伐襄樊:水淹齐军,擒于禁,斩庞德,围曹仁,威震华夏。《关羽传》记载:“羽望见良摩盖,策马刺良龄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2)刮骨疗毒。《关羽传》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 酒,言笑自若。”文字虽然精短,但关羽超乎常人的勇敢的形象却表现的惊心动魄。 2、忠义 据史书记载,关羽不仅勇武善战,而且忠肝义胆,每每在国家的危机时刻,挺身而出,就国家于危机之中。关羽的这种忠义思想曾经激励了无数的爱国仁人志士,忠义精神主要表现在(1)辞曹归刘。建安五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在下邳被曹操生擒,曹操为争取到关羽,拜他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后来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即刻准备离开曹操,准备重回刘备身边。曹操觉察后,派张辽去试探关羽。当得知无法挽留时,曹操对关羽厚加赏赐,企图留住关羽。但是关羽却把所有的赏赐物尽数封存留下,并书写了一封辞别信,投奔刘备而去。(2)荆州殉义。在荆州丢失之后,关羽没有和刘封、孟达一起退回汉中,而是孤军南下,试图凭借自己的力量把荆州夺回来。虽然关羽最后没有成功,但是关羽在丢失荆州之后,所表现出的忠于职守、忠于刘备蜀汉事业的忠义精神和品质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三国志》中关羽的负面形象 人的性格都有两面性,关羽也不例外,《三国志》在表现关羽勇武、忠义的一面的同时,对于他的缺点也不回避,如实地写了出来。 1、傲慢自满 性格决定命运,关羽作为武将,性格非常暴躁,有一种有话就说的耿直,有骂就吐的痛快。“怒”与“骂”字在他的言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三国志·关羽传》:“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乃骂曰:‘貂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等等。这一怒一骂,将关羽傲慢自满的兵哥展露无遗。(1)拒婚辱使。在战乱频繁的年代,统治者是否能够斡旋好与诸侯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这往往关系到自己功业的成败。《三国志·关羽传》(卷三十六)记: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关羽即使不答应孙权的求婚,也大可不必辱骂使者,并且出言不逊,激怒了孙权,骄傲自负的性格一览无余。(2)轻视徐晃。建安二十二年,当关羽围攻襄樊取得巨大进展之时,关羽用轻视的眼光来看待他的老朋友徐晃,导致了他的失败。蜀记曰:羽与晃宿相爱,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须臾,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国之事耳”关羽完全忘记了这是战斗,而是以老眼光来看待徐晃。(3)低估陆逊。关羽没有预料到徐晃使用诈兵之计,攻打樊城以失败告终。但他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在对待陆逊的问题上,又犯了类似的错误。 2,猜疑骄矜 猜疑骄矜是关羽性格中的另一个缺陷,这个缺陷可以说直接导致了他的失败被杀。主要表现在(1)威胁属下;《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糜芳和傅士仁投降孙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平时上下级关系就非常紧张,在战争期间,二人怠慢军资,关羽大怒,说还而治之,这明显是恐吓带威胁的话语,迫使他们投降孙权。(2)轻视同僚。《三国志》中有书,问孔明之事,马超来降,这本来是可以提升整个蜀汉集团的实力,但是关羽为了炫耀自己的武功,就把荆州的军务放在一边,想进川与马超一比高下。诸葛亮深谙关羽的性格,就立刻写信抚慰他了一番,但是关羽接到信之后“大悦”,遍示众人。(3)耻与黄忠为伍。《三国志·费诗传》:“先主为汉中王,遣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关羽骄傲自负,看不起同僚,使得蜀汉集团内部出现裂痕,给敌人以可趁之机。 陈寿作为一个史学家,遵照“直言事核”的记史标准和“爱而知其丑”的写人原则,真实地记载了关羽形象的多面性。表现有三:一,关羽对刘备的忠义。二,关羽自身的有点,如勇猛,知恩图报等,三关羽自身的缺点:刚愎自用,骄傲自大,缺乏必要的政治斡旋手段;对部下刻薄,用语不恭等,所以,《三国志》中的关羽是最接近历史原型的,最具有人性化的,是客观真实的关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a16c101bb68a98271fefa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