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讲课与教师课堂上进行干预的关系研究 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就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课堂中发生的问题行为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我国有研究者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把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的攻击型行为,如活动过度、行为粗暴、逃学等;二是内向性的退缩型行为,如沉默寡言、孤僻离群、烦躁不安、过度焦虑等。笔者认为,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干预,首先要运用行为疗法,减少不符合教学要求、违反课堂规则、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这里主要指对外向性的攻击行为进行干预;其次,运用情感疗法,加强班体的凝聚力,感化和转化沉默寡言、孤僻离群等退缩性行为;第三,加强班级管理,建立班级常规,尽量避免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1.干预外向性课堂问题行为,降低行为发生率,减少行为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消极影响外向性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指向外部对象,包括自己、其他同学乃至教师。有着明显的攻击性和破坏性。对于这类行为的干预方法主要包括:消退、暂停和反应代价。 消退就是为了达到降低某特定的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率或者为了达到使它不再发生的目的,在该行为发生后不再给予任何强化刺激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比如,大声说话、讲废话等课堂问题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对他的社会性注意。当教师和别的同学对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予关注时,他们的行为自然会很快消失。因此,教师本人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努力不被这些问题行为影响,而且更要把自己的课上得绘声绘色,使绝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中。 暂停,也叫强化暂停,是为了抑制某特定行为的发生或使它的发生率下降,而让行为者在一段时间里得不到对行为的任何强化刺激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当学生出现故意大笑或者打架等问题行为时,上述的消退策略可能效果甚微,因此可以责令该学生离开教室一段时间,让他在无任何社会刺激的地方反省,使问题行为逐渐消失。 反应代价,是为了使某种特定的行为不再发生或尽可能减少发生,在该行为发生后,使行为者失去原本拥有能部分强化物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当学生故意违反规则而且屡教不改时,就可以采取撤销部分其余行为的正强化力法使该问题行为得到及时终止。当学生经常侮辱同学或者侮辱教师时,可以使用该种干预方案,即对于该同学其他表现突出的地方不予表扬和奖励。但是,教师要在进行干预时摆事实、讲道理,以免学生误解,加深师生之间的矛盾。 2.干预退缩性课堂问题行为,加大对行为主体的情感教育,提高积极行为的发生率。干预内向性的退缩性行为,要充分利用阳性强化或者阴性强化,帮助学生减少退缩等内向性行为。阳性强化或阴性强化的原理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后伴随的是使他感到满意的结果,减少或不再体验到那些厌恶刺激,那么这种行为的发生率自然就会提高。同时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加大教师和其余同学对行为主体的情感投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心理安全感和充实感。引导行为主体对自身行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a31bb1267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