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卑微的事物源自悲悯的内心 作者:姜雨彤 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二理综版》2013年第03期 我写下的都是卑微的事物 青草,黄花,在黑夜里飞起的纸片 冬天的最后一滴雪…… 我写下它们,表情平静,心中却无限感伤—— 那一年,我写下“青草” 邻家的少女远嫁到了广东 我写下“黄花” 秋风送来楼上老妇人咳嗽的声音 而有人看到我笔下的纸片,就哭了 或许他想起了失散已久的亲人 或许他的命运比纸片更惯于漂泊 在这座小小的城市 我这个新闻单位卑微的小职员 干着最普通的工作 却见过太过注定要被忽略的事 比如今天,一个长得很像我父亲的老人 冲进我的办公室 起初他茫然四顾,然后开始哭泣 后来自然而然地跪了下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他穿得太少了,同事赶紧去调高空调的温度 在那一瞬,我的眼睛被热风击中 冬天最后的那一滴雪 就从眼角流淌出来 ——刘春《我写下的都是卑微的事物》 知道诗人刘春的名字,还要从今年元月无意中读到作家王家新针对诗人刘春的著作《一个人的诗歌史》的评论中说起。依稀记得原话:“刘春不是以一个评判者或纯学术研究者的姿态,而首先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从个人的接受和阅历出发,切入了中国当代诗歌近二十多年历程的——这就使人感到亲切。他为我们提供的,首先是一份个人的亲历和心灵的见证。”刚开始阅读,我就喜欢上这个观点,从而也记住了刘春这个名字。因为对于文学评论,我也是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从内心感受出发,反感引经据典用别人的观点来支持自己观点的做法。 对于不受世俗的喧嚣所左右,仍在默默为诗歌做贡献的诗人刘春,就足以让人尊敬。抱着这样的想法,我随即在百度上搜索,找到了诗人刘春老师的博客,加了好友以后,我们有过偶尔的交流。 除开《一个人的诗歌史》,我还特别赞赏诗人刘春的另一部诗学随笔——《朦胧诗以后》,读来感觉受益匪浅,丝毫没有其他的文学评论给人的那种上纲上线、枯燥无味的感觉,反复品读,对我写诗歌评论有着很大的帮助,这也是我爱不释手的主要原因。 真正决定要为刘春老师写一点文字,是源于杨克老师邮寄的那本《中国诗歌年鉴十年精选》中收录了刘春老师的两首诗歌,而我最喜欢的那首就是——《我写下的都是卑微的事物》。这也算是我真正接触刘春老师的诗歌。当我品读的时候,随即就被感动,所以就萌生了要写一点浅显的认知文字的念头。在当下这个人情冷漠的世俗社会中,能遇到让心灵感动的东西实在是少得可怜,而我有幸遇到了,为何不写一点文字留作纪念呢? 这首拥有二十三行的诗歌——《我写下的都是卑微的事物》,给我最大的感触是通过诗人笔下的“卑微的事物”,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待平常人、平常事,以及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社会底层的人物及现象的痛惜和悲悯的情怀。诗人的人格和精神在作品的基调中透现出来,轻易就能打动读者的心。 诗人笔下的“卑微的事物”是:“青草”“黄花”“在黑夜里起飞的纸片”和“冬天的最后一滴雪”。这几个意象是我们身边最普通不过的东西,却在诗人的笔下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从而让诗人写下后,虽“表情平静,心中却无限感伤”。这样也就引发了读者的疑问,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去思索作者因何而感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当读者明白这几个主要的意象,也就不难读懂诗人所要表述的诗歌内涵了。“青草”,在我的阅读感知中象征蓬勃的生命力、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女;“黄花”则是隐喻一种悲凉过时的、人老珠黄的女人,或是冷清孤寂的一种心境;对于“纸片”,我想是暗示命比纸薄的人生际遇,和无可奈何而随波逐流的“流浪者”;“冬天的最后那一滴雪”在诗歌中则是代表着“我这个新闻单位卑微的小职员”眼中清澈的泪滴和纯洁高尚的灵魂不沾染一丝世俗的尘埃,不受恶劣的环境所左右,依然没有泯灭做人的良知而嗟叹牵引的生命价值的沉思与追求。 反复品读这首诗,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被诗人关切“卑微的事物”而流露的悲悯情怀感动——在现代人所漠视的见怪不怪的社会现象而无动于衷的时候,却有一个诗人在为其流泪。诗人为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女“远嫁到了广东”而痛惜,为悲凉孤寂的“老妇人咳嗽的声音”而心痛,为“命比纸片更惯于漂泊”的“一个长得很像我父亲的老人”而流淌下“冬天里的最后的那一滴雪”。 诗歌是精神产物,最能代表诗人的内心境界。尽管作者会用隐喻的语言,精心设计的意象来营造、开掘和构建自己的诗歌王国。但是读者如果能读懂诗眼和投入到文字中,一定会摆脱迷雾一样的意境,触摸到诗歌的特质,抵达诗歌的内核,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感受到涤荡灵魂的洗礼。 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作者悲悯的内心和谦卑的力量,没有张扬与狂热的呐喊,只有内敛、自省的坚定内心。我认为这是源于诗人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忠实体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因为细碎的生活情节和“卑微的事物”总能激荡起内心的涌动和波澜。而诗人将生活中最普通、已经被世人看做“正常现象”的生活场面和细节引入诗作,使其更具诗意化和哲理化,更强调叙事抒情的客观性,使作品更具有凝重感和穿透现实的力度。我想,只有具有足够的谦卑和敬畏,领悟生活的真谛,才能写出如此打动人心的诗作。为此,我不愿意用文学观点和让人捉摸不透的美学理论去解释这首融入诗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动人的诗作,只愿意将我内心的感受和感动写出来,让读者更喜欢诗歌,更能感受到诗人提供给读者的更广阔的视觉空间和丰富的想象力,和那颗为“卑微的事物”而“从眼角流淌出来”的“冬天最后的那一滴雪”的悲悯而伟大的诗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ab78f4655270722182ef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