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论述 陶行知是我国众所皆知的伟大教育家,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的一生百折不挠地“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他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毛泽东为他写了挽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宋庆龄的挽词是:“万世师表”。周恩来的话代表了千千万万革命师生的心声:“陶先生放心去吧,你已经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人民。你的未了的事业会由朋友们,由你的后继者们坚持下去,开展下去的。你放心去吧!” 陶先生在他的教育之路上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理论。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寻觅出一道道充满希望的曙光, 其中主要的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教导师生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而对于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我总结出的是:实践,平等和因材施教。 实践 实践指的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陶行知一生坚决批判和反对旧传统中封闭式的、僵化的教育;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生活即是实践的基地,实践即是生活的根本,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正是实践的良好表现。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也是实践的一种体现。 “生活教育”包含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指的是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同时也是说明实践的好坏影响到了所受教育的好坏。还有在“社会即学校”这一理论中,陶行知提出"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把社会当做学校扩大了学生实践的空间。“教育做合一”更是重点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这三个理论的实质便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 在陶行知提倡的“六大解放”也体现了实践的观点。“六大解放”中有“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而这些不正是实践吗? 平等 平等指的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人民性和广泛性是非常强烈的他为人民办教育,明确提出“生活教育要解放全人类”的理想。他的教育思想的人民性,还体现在他把人民作为教育的主人,教育必须为主人提供最好的服务。他绝不以“救世主”的姿态去为劳苦大众办教育,而是首先向人民学习,把他们当作教育的主人,自己是为他们服务的,因而要用人民最需要的东西教育他们,用人民最易懂的方法帮助他们掌握知识,提供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以摆脱贫穷落后。他在为教育平等做着努力。 他更是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他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这是在提醒我们平等对于教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也是因为陶行知怀着平等的心态,他把人们拜为老师,下面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一个陶先生拜人民为师的小故事吧。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 “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 “我可不识字。”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吭哧”“吭哧”地锯起来。 第二天,广场上摆着木匠工具,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有个小朋友嘟囔着:“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一个大人看见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皱起眉直摇头。这时,陶行知笑着说:“我有一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你们看写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说好,那个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3个月后的一天,教室里的50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家长们挤在窗口、门外,信服地点头叫好。陶行知在讲台前,念起了一首刚写好的诗:“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孩子们看看坐在他们身边一起听课的木匠,大家都笑了。这个故事里不但让我们看到了实践,更看到了陶行知先生那平等的精神。 因材施教 陶行知曾提出: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他在教学中着重发现并培养学生的兴趣。他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不但将“因材施教”放在理论上,更是放在实践上。他提倡解放学生的时间,不把学生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学生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让学生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学生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学生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关于陶行知的“因材施教”的实践,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陶行知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理论,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学习这些宝贵的知识,并努力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实际生活中。实践、平等和因材施教对我们的教育事业有很重要的意义,相信我们能一直将这种思想传递下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b17f6a4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