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金溧漕河作文

时间:2022-03-28 10:46: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丹金溧漕河作文

丹金溧漕河北起丹阳县七里桥口,自京杭(江南)运河分流,南经横塘、珥陵、回龙桥,过里庄(丹金)节制闸、三里桥,经金坛县金城镇、薛埠河口、指前标、甓桥镇,至溧阳县城轮联船厂,全长66.5公里。

丹金溧漕河古称漕河,始挖年代无考,古为日泾渎,又名甓桥河。南朝刘宋时已有,隋大业年间溧阳县令达奚明加以疏浚,成为溧阳、金坛、丹阳等县运送漕粮的水道。北段旧名珥渎河、七里河,中段名荆溪,南段称泾溪。史载珥渎河为北宋淳化三年(992)知常州王诜所开。位于丹金交界的黄埝桥,建于咸平五(1002);北端七里桥则建于元祐二年(1087)

丹金溧漕河属长江、太湖水系,中段高,南北低,水向太湖及运河流失。据《太湖水利史》载,北宋以前在七里河、金坛间曾筑有两道土坝,只能分段行船,且浅窄不通纲运;至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开珥村,横塘南、北二堰,并置闸以便启闭,全线乃通,使湖西数县得以与运河连接。

元顺帝至元年间(13351340),在金坛县城南水关外老鸦塘筑南坝。明成化六年(1470),巡抚邢宥浚全河,因该河系各县向京师运送漕粮水道,旧例由当地粮户挑浚。万历四年(1576),又在岸头、三里桥等处筑闸,蓄水维持通运。清康熙四年至四十一年(16651702),共浚河5次,并修建闸坝。雍正十二年(1734),大浚金坛漕河。乾隆四年(1739),丹阳知县胡映葵复领官银修浚,时有珥村坝,全线不能直接通航,必须绕道行船。光绪十八年(1892),以工代赈疏浚一次,终因河道浅狭,虽历经疏浚捞淤,终不能保持畅通。

民国24(1935)2月至5月,沿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招募丹阳、金坛、溧阳、宜兴4个县的民工3.4万余人,挖浚全河,实挖土方87.48万立方米,浚


后河底高程1(太湖水利委员会水准标点),与运河底相平,底宽10米,边坡13,全线可通行小轮船。

建国后,1951年浚金坛城河,清除淤泥,裁直小南门外老鸦塘弯兜。1958年冬至1960年春,开挖丹阳至金坛河段,裁去两县交界处的回龙桥大弯道,金坛城河拓宽至60米,并拆除南、北两水关,两岸砌筑石驳岸950米。1959年,拆除历史名桥七里桥,拓宽衔接京杭运河的喇叭形河口,挖土150万立方米,扩大引流量,以提高航道通航能力,解决灌区农田用水和补充金坛洮湖水源。19691971年按六级航道标准,先后三次分三段安排拓浚施工:第一次按底宽15米,挖浚丹金段,实浚土方132万立方米;第二次按河底高程吴淞零点,底20米,边坡13标准,拓浚指前标粮库至盖板桥4.5公里河段;第三次继续按以上标准,拓浚三洞桥至指前标14.7公里河段;1985年又按五级航道标准,扩大疏浚珥陵河段300米,底宽达30米,水深2.5米,两岸建直立驳岸600米。在历年整治拓浚中,累计投工360万个工日,开挖土方540万立方米以上,在部分河段修建了驳岸,有的边坡和坡顶营造了绿化林带,栽种水杉7000多株。全线基本达到六级航道标准。尚有部分航段浅窄,尺度偏小,弯曲半径为80100米。

里庄(丹金)节制闸位于丹阳县里庄村与金坛县交界处,1970年建成,闸身3孔,净宽16米,其中中孔为通航孔,净宽8米,两侧各4米。建成后实际不能承担拦洪任务,后开通香草河、小新河分洪,节制闸即失去作用。因该闸通过水断面和航道有效宽度陡然收窄,严重阻碍航行,经常引发事故,成为碍航闸坝。

丹金溧漕河全线现有桥梁24座,都是建国后新建和改建的,特别是70代以来,都按六级航道桥梁标准设计建造。常州航段现设有5座航标。丹金溧漕


河是苏南镇江、常州地区之间一条纵向航道,北通镇江可出长江,东经江南运河可达常州、无锡、苏州及上海等市、县,南经宜溧河可通太湖,沿线与鹤溪河、通济河、洮河、中河等相通,对溧阳、金坛等县山区开发资源,沟通城乡交流,活跃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据里庄观测点统计,1987年船舶通过量为15.68万艘、692万总吨,其中重载为9.31万艘、424.5万吨,主要运输物资有煤炭、建材、矿石、化肥、农药、山区物资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cff6532ee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