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王昌龄隐居

时间:2022-12-11 07:04:3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其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

艺术上有独特造诣,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诗中景物描写由远及近,层次分明。

篇交代王昌龄隐居附近的环境,将整个画面置于一个有清溪有孤云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气氛。 视野慢慢从远处拉回,看到的就是附近的松树和树枝间隐现的明月。明月不知今晚茅屋换了主人,还是为王昌龄洒下清光,这里同时暗示王昌龄不在,只,更体现出环境得清雅和孤寂,衬托王昌龄的清高。再下来就是茅屋周围的景物,花的影子仿佛也同作者一样借宿在茅屋,满莳药的院落。因为久无人来而滋生青苔。这样一个安恬的夜晚,在月光的映照下莳药的色彩和青苔的翠绿都是淡淡的,构成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宿字赋予花人的情态,显得尤为生动。这里也透露出王昌龄虽然隐居但并未意志消沉,爱生活的他将住处装点的别具情趣。尾联表达自己隐居的志向。出自江淹《的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此时王昌龄已外出重返仕途,这里用了一个字,表示愿和王昌龄一同归隐。常建的山水田园诗通常会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一定的道理发人深省,殷璠赞其诗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这首诗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淡泊宁静不与世

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复返自然后的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同时又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因而在构思和表现上,唯论意表的特点更为突出,终篇都赞劝彼,意在言外,而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愿王昌龄归来。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 松林中间明月微露,洒下清辉似为郎君。 茅亭花影睡意正浓,芍药园圃滋生苔纹。 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常建和王昌龄是开元十五年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在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常建沦于一尉只做过盱眙县尉,此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即西山。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却并未退隐。题曰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说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 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山即本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绕道不远,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

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

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王昌龄隐居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齐梁隐士、山中宰相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因而山中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但陶弘景是著名阔隐士,白云多;王昌龄却贫穷,云也孤,而更见出清高。清人徐增说: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样理解,也具情趣。 首联写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隐居的地方只有孤独的白云。溪水、白云都是隐者居处的象征,而一个和一个则着重突出了清高之感,从侧面写王昌龄品行高洁


中间两联即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幽

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即宿王昌龄。这既暗示王昌龄不在,更表现隐逸生活的清高情趣。宿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这,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

末联便写自己的归志。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

具鸾鹤,往来尽仙灵道,借婉转地点出讽劝王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的意思。其实,这也就是本诗的主题思想。题曰宿王昌龄隐居,旨在招王昌龄归隐。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确同《题破山寺后禅院》

。诗人善于在平易地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就此诗而论,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因而在构思和表现上,唯论意表的特点更为突出,终篇都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达,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愿王昌龄归来。但手法又只是平实描叙,不拟人化。所以,其动人在写情,其悦人在传神,艺术风格确实近王、孟一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cffaceb58f5f61fb7366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