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型肺结核的CT诊断 原发型肺结核(包括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多见于儿童,青年约占20%,成人约占8%~10%。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5例原发性肺结核患者的CT诊断资料,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院收治原发性肺结核患者45例,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3例。临床表现:低热、咳嗽、盗汗和消瘦为主要的临床症状,但通常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征性。有些可无任何症状,体检偶然发现。在其病程中症状如有明显加重则提示病变有恶化或有并发症发生。 1.2方法与结果:对本院收治的45例原发性肺结核患者进行CT检查。结果:CT检查可以清楚的帮助我们观察到患者肺部的情况,正确的的作出诊断。 1.3病理:结核杆菌侵入肺组织后,在肺泡内产生急性渗出性改变,其大小多在0.5~2.0cm之间,这种局限性实变称为原发病灶。原发灶的结核杆菌通过局部淋巴管侵入病灶所属的1个或数个支气管肺部、肺门以及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导致局部淋巴管和淋巴结炎。其肺部原发灶、局部淋巴管炎和所属淋巴结炎三者综合起来称为原发综合征。在结核杆菌感染后2~6周,随着结核杆菌的繁殖和死亡,机体出现对结核菌体蛋白及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在原发灶和淋巴结周围发生明显的炎性渗出即病灶周围炎,使原发病灶扩大,甚至涉及整个肺叶。进而原发灶可干酪坏死和形成结核性肉芽肿,然后原发灶局限、纤维化、钙化而愈合。原发型肺结核大多趋向愈合,尤其5~12岁儿童预后良好。可有以下恶化途径:原发空洞形成;淋巴性播散:淋巴结增大或引流入上腔静脉,引起淋巴血行播散,亦可为离心性沿淋巴管播散至胸膜;支气管播散:可为广泛的小叶性病灶,亦可融合成节段性或大叶性,但密度不均,内有空洞;血行播散[1]。 2 影像学表现 2.1原发综合征 本病有以下4种表现:原发病灶及病灶周围炎:好发于上叶的下部和下叶的上部,靠近胸膜下。以右肺多见,上叶多于下叶,原发病灶大小、多少不一,机体产生过敏反应后原发灶产生病灶周围炎时,表现为大片絮状高密度灶,可累及一个肺段甚至整个肺叶,整个肺叶受累以右中叶多见,偶见原发灶在絮状高密度灶内呈更高密度影,病灶周围炎的吸收一般较缓慢,小区域的炎性浸润至少需要3个月才能吸收,大面积者吸收更慢,随着病灶周围炎的吸收,愈合中的原发灶可显示为界限清楚、密度较高的增殖性或已部分钙化的病灶。淋巴管炎:表现为一条或数条模糊的索条状高密度影,自原发灶伸向肺门。淋巴结炎:增大的淋巴结多位于同侧肺门,但也可通过淋巴引流累及对侧肺门。胸膜改变:可有局限性增厚甚至胸腔积液。原发病灶与淋巴结病变的程度和愈合过程并不完全一致,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及肺门淋巴结增大如同时显示,则形成原发综合征的典型表现即二极期[2]。 2.2胸内淋巴结结核 肺内原发灶已吸收或纤维化,或原发灶较小以致难以显示或确认,而增大的淋巴结在继续进展中,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增大明显。目前典型的原发综合征比较少见,原发性肺结核以胸内淋巴结结核为常见。既可见于儿童,也可见于成人。 2.2.1影像学分型:分为2型。炎症型:淋巴结增大伴周围肺组织渗出性炎性浸润;结节型:淋巴结周围炎吸收后,在淋巴结周围有一层结缔组织包围。总之,两者均表现为肺门或气管旁淋巴结增大,前者边缘模糊,后者边缘清晰。增大淋巴结常位于肺门与右气管旁,也可累及隆突下与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多为单侧发病。 2.2.2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易于显示增大淋巴结,尤其是>2cm的淋巴结。其强化方式为:明显的周边环状强化:强化环的数目、大小不等,环厚2~4mm,环中央不强化,强化环为淋巴结包膜及其周围富血管的炎症反应所致;不均匀强化和均匀强化:前者代表淋巴结内肉芽组织和干酪坏死并存,后者代表均匀肉芽组织增生;间隔状强化:见于多个干酪坏死淋巴结相互融合。以中央出现不强化的低密度,周围出现环状强化为特征。国内有学者报道2例不典型者,表现为多组淋巴结受累,显著坏死液化并相互融合成较大的囊状水样密度病灶(但壁较厚0.8~1.0cm),且侵及周围组织结构和胸膜(双侧胸腔积液)。中央不强化的低密度为干酪坏死和液化,是活动性的可靠标志。而钙化或淋巴结密度均匀,既可见于活动性病变,也可见于非活动性病变。还有文献认为非活动性者淋巴结呈均匀状、无边缘强化,83%的淋巴结内有钙化,47%肺内有陈旧性结核灶。结核性淋巴结炎穿破包膜可引起纵隔炎,并可使气管、上腔静脉、食管及心包受侵、受压。 3 讨论 非结核性肺炎:细菌或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片状肺炎与原发性肺结核的原发灶相似,且非结核性肺炎亦可造成肺门淋巴结增大,所以两者不易鉴别,主要依靠临床检查,如在片状高密度灶内见到斑点状更高密度灶,提示原发性肺结核的可能;恶性淋巴瘤:本病生长迅速,易融合成团,病变以纵隔为主,且多为两侧性,无钙化,可有肺内浸润,与结核有别;与胸内淋巴结结核类似的环状强化也可见于:非典型性分支杆菌感染、淋巴瘤、转移瘤(尤其是睾丸癌的转移),其他疾病如Whipple病(肠源性脂肪代谢障碍)及Crohn病,但有学者认为结核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呈边缘很厚的强化且不均匀,而肿瘤转移的淋巴结呈相对薄壁的环形强化,还有报道,干酪坏死区CT值约40Hu,平扫与未坏死区密度相近,而鳞癌转移和恶性淋巴瘤之液化坏死区密度更低CT值为8~15Hu。 参考文献 [1] 周怀琪,孙鹏飞,张皓,张晓莹,房斌;肺结核的CT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2年04期 [2] 施锁娣,滑炎卿,张国桢;肺结核与肺癌的CT鉴别[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7年02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d01c8b77e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