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古诗词的意义 摘要】 随着部编教材的正式使用,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都增加了大量的古诗词的学习,并且在《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古代教育教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词传情。因而,学习古诗词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还提高学生的写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 诗词 学习 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8)10-096-01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古诗词的学习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阶段目标。一阶段要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体现语文的优美;二阶段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三阶段通过诗词的声调、节奏等体会内容和情感;四阶段要有意识地积累情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诗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自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标志,有利于被世界各民族所接纳、借鉴,有利于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各阶段的语文都要求学习古诗词,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的重要途径。 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古诗的教育作用不容小觑,不论是对于审美素养的提高,还是对于文华底蕴的积累,还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古诗的教育教学都有着极大帮助促进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对古诗的讲解,让学生们感受古诗的美,领悟诗中的所描写的意境和包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们受到诗歌的积极影响,促进他们日后更良好的发展。下面就浅谈一下学习古诗词的意义何在。 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需要 近年来,一些媒体书刊上讲,现在的一些青少年,受够了假劣商品的欺骗,纯净的校园开始社会化,开始沾染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金钱至上、六亲不认、无所寄托、无所顾忌、既不温柔又不敦厚,缺乏同情心,没有使命感,尚恶求"酷",正在向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形势发展。这都是缺乏传统文化教育酿成的恶果,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给学生上传统美德这一课刻不容缓。因为有了传统文化,才可塑造我们现在的心灵和社会,没有传统文化,我们可能还和懵懂的孩童一般一无所知。中国一直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不懂古典诗词,就不能深刻理解过去的优良文化和思想;不曾了解史诗,便不能知道我们经历了哪些社会变革,事件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二、古诗词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古诗词的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写作中适当引用"古诗词"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文采。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课文中引用《千家诗》中的"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头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的诗句,就将我国春夏秋冬四季特征的美景呈现于读者面前。再如《十三岁的际遇》的作者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许多优秀的古诗词和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在初中时,她就出了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许多作家、诗人,他们在少年时代就积累了不少古诗词,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 三、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发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因此小学古诗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下定论,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通过古诗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中,正所谓"诗以道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经验,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四、汲取精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宝库里,古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蕴含了东方古老的哲学智慧和艺术水平。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好像在被当代人逐渐的忘却,再加上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的文化入侵和我国软实力较低,当代的年轻人对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传统文化甚至存在着失传的风险。 五千年来,中华传统文明薪火相传,虽然在这其中受到了一些冲击和影响,但其主体依然保存了下来。可是在今天,中华传统文化却面临着被西方文化同化的危险,对于这种情况,向低年级学生普及古诗的教育教学十分有必要。 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古诗学习的重要对于他们不言而喻。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意识到作为中华文明的继承人,有义务也有责任让传统文明延续下去,一代一代薪火相传绵延不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d6a6b6830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