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有效沟通5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有效沟通 任何个体只要在社会上生存,就离不开人际交往与沟通,即人际关系。它与生产关系、社会意识形态关系一道共同构成了三大社会关系。只不过,人际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行为关系,需要互相沟通,才能实现正常的人际交往。即有效沟通作为人际关系当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切人际关系赖以建立的前提,也是发展人际关系的根本途径。于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有效沟通甚至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无形尺度。 一 、人际关系的概念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组织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它包括心理关系行为关系。它是一群相互认同、情感相互包容、行为相互近似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成的关系。人际关系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能否确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又依赖于沟通的有效性。 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需要人际交往和有效沟通。当下中学生由于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出现的各种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即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这些都属于交往心理障碍。如果不及时疏导和关注,就有可能造成孤僻、不 合群、抑郁、人格扭曲、偏执等心理疾病,严重的就可能导致自杀、杀人、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此,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一书中,就针对未来信息化社会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并认为这是每一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历来受到各国教育的重视,但如何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往往只是一种口号,没有予以真正地引导和教育。尤其没有意识到人际关系和沟通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人际沟通不只是传递各种信息,还是情感、思想、态度、观念等的交流。即它是一种更为及时的双向反馈,特别是有效沟通有利于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因此,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中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正是因为人际交往的成功与否,能够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乃至于人生、事业成败,每个公民都渴望建立和谐、友善、健康的人际环境。中学生恰恰正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用德国学者斯普兰格的话说:“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有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愿望。没有任何人像青年那样处在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受和理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W•巴克也说:“人离不开人,他要学习他们、伤害他们、帮助他们、支配他们。总之,人需要与其他人在一起。”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以及有效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很多:相似性和一致性、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性格和气质、主观印象、思想品德、需求互补等,但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却不外乎:合作与沟通。恰如乔纳森•布朗在 《自我》 一书中所言:“个体提升的自我意识表现为两个形式,一 是对自我的过度关注,二是关注个体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这就表明,每个个体主观上都关注人际关系,即马斯洛的“需要层级论”第三层级—社交需要:爱的需要、情感与归属的需要,尤其是与他人关系和群体的认同需要。这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层级理论,只 有满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之后,才能完成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也就是说,人际交往是每个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之一。即人际交往的教育,不仅包括人际认知教育、健康情绪教育、人格教育,还包括交往、沟通技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能够增强个体的自信程度,特别是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认知的心态会使人以开放的方式走向人群,在处理各种事情和遇到各种矛盾时能够游刃有余、轻松自如。 三 、中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即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等,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那么,中学生究竟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1. 学校、社会要积极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人际交往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人的社会行为都是在与他人、与群体发生关系的活动中改进和养成的。良好的人际环境,既包括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又包括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是管理心理学当中的一个特有概念,它是指对人的心理发挥着实际影响的整个生活环境。如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对师生教和学的活动直接产生心理影响的那些共同的环境因素,我们称之为教学的心理环境。同样,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也需要健康的心理环境。即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重要内容。换言之,学校和社会要尽量创设支持性的沟通氛围。因为“某些个人行为会造成两种不同的团体氛围—防御性氛围和支持性氛围。当个人态度、观点或者微妙的行为被其他人看成是具有威胁性的、暗含着惩罚的尤其是针对他人的自尊时,沟通氛围就会是防御性的。”[1]即中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生存理念。创设支持性的氛围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地面对一切,在融洽、畅快的人际交往中获得愉快,进而最大程度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2. 加强中学生人际交往教育。中学生人际交往教育主要是从人际认知和学会沟通入手,注重培养其健康的中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质,也是他们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情绪和健全人格。只有学生养成理性地适应环境的能展的有力保证。只有懂得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实现有力,才能真正实行双向沟通,实施等距离的沟通。即中效沟通,才能在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学生人际交往教育除了进行观念及理论疏导之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找到快乐。比如,举办心理卫生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同学们参与其中,培养积极的交往心理。同时,也可利用假期和教学实践,在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消极、沉沦,他们就会感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并乐于主动地沟通,使自己成为其中活跃的一员。 3. 鼓励中学生进行自我交往能力的锻炼。这就要求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要有豁达的胸襟和合作精神。与人交往有不同看法时,要通过恰当方式在适宜的场合善意地提出,不能口是心非。而针对部分中学生存在交往困惑或障碍时,他们可以自发地组成人际交往小组。既可以采用信心训练法,通过交流各自的困惑,在彼此提醒和纠正之下,增强信心,建立起正常的交往和沟通的能力;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通过 “扮演”与原来生活中性格不同的角色,学会与他人打交道。即要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小组,让大家自由结对、互帮互助,并逐渐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然,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同样不可或缺。有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教师的人际交往 80%是与学生交往。于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加强学生交往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础。即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做到:热爱学生,这是师生关系和谐的灵魂;理解学生,这是实现师生关系心理相容的基础;尊重学生,这是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支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d6bc91b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