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思想之教师观综述 从古到今,西方教育思想派系众多,渊博浩瀚。尽管经历过中世纪的“千年黑暗”,但总的来说,其教师观贯穿着民主、和谐、自然的人文情怀,成为历代西方教师的职业要求与道德观照。教师观发端于古希腊、罗马时代西方教育思想,发展至今,教师观的含义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学行为。以下我将结合史实叙述西方教育视野中的教师观: 一、 教师不仅是“职业”,更是“专业” (一)、教师是职业 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出现的“智者派”是最早的教师,以教授无知的人有知识而生存。在中世纪,僧院学校、教会学校多以僧侣、神甫、牧师为师。近代,随着教育的制度化,教育教学工作日益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专门的职业,教师的社会功能日益显著。如英国哲学家培根就曾把教师称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栽培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苏联教育家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 处于知识研究阶段的古希腊教师,把教师的职业群体划分为收费的智者派教师和不收费的哲学派教师。古希腊教师并未形成统一的职业群体,教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教师对教材持排斥态度,其社会地位由于收费而得到改善,知识在教师职业的形成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转向教学方法研究阶段的古罗马教师,昆体良和他的《雄辩术原理》表明古罗马教师职业已经趋向形成统一的职业标准,教师职业活动有了初步的理论总结,并得到了国家的正式认可。进行神学研究阶段的中世纪教师,代表是经院哲学家教师阿伯拉尔和托马斯·阿奎那,中世纪的教师职业严重的神学性,但也出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萌芽。注重教学对象研究阶段的人文主义教师,例如维多利诺和马尔卡斯特,人文主义教师职业的角色得到了拓展,不仅是知识的教导者,更是信仰的捍卫者,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出现了教师教育的萌芽,提出建立特定教师培训机构的设想。 (二)教师更是专业 1、教师专业地位的确立过程 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逐渐把中小学教师的职前水平提高到本科或本科后层次,其中教育学士、教育硕士、教育博士的教师体制的形成,意味着教师教育质量的升级和专业化规格的提升。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劳工组织(ILO)发表了一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这份文献写到: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 2、教师专业发展 最先提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指出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来实现教育改革理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组织和团体,是美国“卡内基基金会教育与经济论坛”。该组织于1985年成立了一个名叫“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Education as a Profession)的工作小组。同年,美国又一个著名教育基金会霍尔姆斯集团(Holmes Group)的教师工作小组连续发表了三份研究报告:《明日的教师》、《明日的学校》、《明日的教育学院》。霍尔姆斯小组的报告强烈呼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声望,同时也提出许多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以霍尔姆斯报告为标志,人们关注的主题和重心已经从“教育是不是一个专业”的理论问题转移到“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问题上来。 二. 教师既是“经师”,更是“人师”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进步的指导者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 1920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发布的著名的进步教育“七项原则”其中一项原则:教师是一个指导者,而不是一个布置作业的监工。 进步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三大命题和“儿童中心”论,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对儿童的一种尊重,但杜威在尊重儿童的同时,反对放纵儿童,明确指出:“如果你放任这种兴趣,让儿童漫无目的地去做,那就没有生长,而生长不是出于偶然。”可看出杜威实质上还是强调教师对儿童发展进行指导。教师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指导者,教育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儿童和教师真正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2、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需要。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关于教学原则论述,认为教师要启发儿童的学习愿望和主动性,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夸美纽斯指出:“强迫孩子们去学习的人就是大大地害了他们。”因此,教师“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愿望激发起来。”他还认为教师应该用温和、亲切的语言教育学生,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学生学习需要。 3、指导学生主动探索求知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认为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己的知识水平,帮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由教师提出问题,但不出示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老师的不断提问和启发下,使学生认识到原有的观点荒谬之处,在老师的启发与帮助下归纳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教师应注重启发、示范和直观演示等,认为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探索求知。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从自动型原则出发,指出,教师应当引导儿童学会用眼睛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引导儿童学会从自己的经验、从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的真正生活中去总结,最终形成相应的观念。 (二)、教师是学生思想进步的导师。 1、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会学生做人 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认为儿童期的教育,教师应该让这时期的儿童学习勇敢的精神,并且培养儿童忍受痛苦的意志品质,批评了在儿童期向学生灌输理性教育的做法,认为这是严重的本末倒置,不仅阻碍了儿童体力的发展,而且促使他们为了对抗外界强加的义务而学会逃避、虚伪和骗人的恶习。并且在这阶段教师要对儿童进行一定的道德教育,以养成一定的道德观念。 2、科学育人,育人育心 罗马时期的杰出教育家昆体良认为教师要研究儿童的天赋、倾向、才能,根据其倾向和才能进行教育和教学;而且也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特征来组织和实施教育教学。卢梭反对在儿童的心灵成熟之前就向他们灌输种种本是要求与成人的东西,以免摧残儿童的心灵。教师应持一种不压制、不强迫和灌输的态度,让学生依据其天性自由和自在的发展。在这种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工作,一是观察自由活动中的儿童,了解儿童的自然倾向和特点;二是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 三、不仅是学习者,更是研究者 1、教师应该是学习者 德国教育部长洪堡在创办柏林大学的时候认为大学办学中,教师就是应该那些学术造诣精深的著名学者,而他也强调了教学与研究的统一。另一名德国19世纪的教育家“德国师范教育之父”第斯多惠,在他1835年出版的《德国教师指南》中提出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必须要进行自我教育,第斯多惠认为,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教育他人。因此,教师只有不断的自我教育、自我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d8f9a12a9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