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农人”要符合经济学与社会学机理 作者:魏延安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年第07期 “新农人”已经成为社会热议的词语,什么是“新农人”,各方说法不一,定义还需继续探讨,本文仅就新农人现象谈些看法。 “新农人”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必然的。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表明,当国民经济收入超过一定水平时,就会出现国民的休闲性消费,乡村旅游就会相应发展起来;而城镇化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也会出现城市人口向乡村的流动,有暂时的,也有永久的。在我们国家,上述两种情形均已出现,伴随上述情形的出现,一批非社会身份的新型农业从业者注定也会出现,这就是“新农人”。 到目前为止,某个企业家投资家乡什么产业,某个地方的大学生甚至海归返乡创业,某个知名人士为农村发展出钱出力,等等,已经逐渐不是新闻,第一批“新农人”的群体基本形成。 “新农人”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特点。从事农业能不能挣钱?可以的,但挣不了大钱,而且周期长,一时半会是挣不到。从事农业是不是比工业利润高或者市场更好把握?也不是的,农业的利润并不高,风险还比工业大。那为什么有一批非农民的人要做“农民”?他们显然不是为钱而去的,有的可能是为了种植安全的农产品,有的可能是为了反哺落后的农业发展,有的可能是为了拯救失落的乡村文明;有的可能是为了从城市水泥森林逃离而享受田园牧歌的大美情怀;还有的可能是为了带动当地的父老乡亲致富。但共同的一点,都有一些理想主义的精神在里面,有一种与三农难以割舍的人生追求,愿意为此而付出、而努力、而吃苦。 “新农人”要符合经济学与社会学机理。笔者一点都不怀疑新农人为事业而付出的决心,也不低估他们为事业而做出牺牲的程度。但我想说,一项事业的长久发展必然要符合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规律。 要在经济学层面实现体面的收入,虽不指望通过做新农人而成为富豪,但绝对要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至少要与城镇居民收入均等。从社会学层面要实现尊严的生活,职业要得到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可,生存的条件要有明显的改善,成为一个正常的、受人尊敬的行业从业者。 目前出现的一些重新扛着锄头、依靠人工搞生产的“新农人”笔者是不赞成的,“新农人”更多要作为经营管理人员的角色出现,否则只会吓退更多的想投身农业的年轻人。“新农人”一定要有与传统农民不同的现代的、创新的特征,但根本理念上却遵循着农业的基本规律。“新农人”依然也需要国家的扶持,在全世界农民都拿着国家补贴的情况下,中国“新农人”在这一点上也不必避讳,国家补的要理直气壮地领,有国家政策的要积极争取,但不以套取国家补贴为目的,也以此为道德底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总之,做一个“新农人”,“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de311c7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