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时间:2022-10-07 23:14: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古诗文诵读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十九中学 肖茹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诗歌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中国的古代诗歌,具有言约义丰,声圆调响等特点。因此,我国古代传统语文教学,极为重视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学生掌握诗歌主题,培养语感,具有很大的帮助。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诗歌单元教学内容占50%,可见他在该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如何较好的完成诗歌教学,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诗歌这种文学作品美得内涵,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如教给他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古人尚且重视这样的学习方法,而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又该怎么做呢?

在我们今天的诗歌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从分析诗歌语言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诗的意思,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另外,给诗歌划分节奏。然而,却缺乏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诗歌,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正确的诵读体会诗歌的意义,忽视了“领会”的作用。这种以教师讲解诗句含义和写作技巧为主的教学,只能是培养出能回答各种诗歌练习的解答机器。许多学生在经过了多年的学习后,朗读诗歌如初学绕口令,一字一顿,既不顺畅,又无法读出诗歌的意境和韵味,更不用说真正体会到诗歌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陶冶他们的情操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而上文所述的诗歌教学,无法彻底贯彻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

为了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真正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语言,从而使学生掌握诗歌语言、意境、内涵。湖北特级语文教师洪镇涛老师在语文教改实验中,向学生提出学习语文应遵循“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四步途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把这四步途径运用到诗歌教学当中,提高了诗歌教学的效果。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感情的后一种口语表达艺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在创作;同时朗读也是学习语文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对于一首好诗,如果老师能及时地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到高层次的声情并茂、悦耳动听等方面来激发兴趣,便迈入了成功的第一步。诗歌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学生学习诗歌,往往感到非常困惑,为什么短短的几行诗,甚至几个字,能够具有哪些丰富的内涵意义呢?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28字的散曲极其凝练地写出羁旅之思。但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呢?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天净沙•秋思》的语言描述成画面,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这首元曲的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变成生动具体的散文语文,使简练的语言成为联想和想象的依据,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加油添醋,把诗歌语言形象化、具体化。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教师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眼,引导学生口述画面:枯藤老树的形态,秋风的萧索,夕阳的颜色,人物的心理活动。最后,教师在学生口述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文字。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融入了散曲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文中强烈的羁旅之情:凄凉的环境,孤独的人物,游子惆怅的心情。因而,学生也就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希望进一步学习这首美丽而又凄凉的散曲。这时,教师再作朗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讨论出这首元曲朗读是时语调应哀婉,语速应缓慢,以读出这首散曲的意境,通过这两个步骤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融入到课堂的笔练和口诵之中。


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中的感情。“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诗言志,歌抒情”,诗歌是最长于抒情的文学体裁,没有情,就没有诗。古人有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可见强烈的抒情是诗歌的重要特征,而品味诗中的情感抒发则是学习、鉴赏诗歌的关键。在教读《沁园春 长沙》我让学生根据上阕“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和下阕”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句子的反复诵读,体会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和乐观向上的革命豪情。而在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后让学生及时l领会诗人对异国母校的无限依恋和依依惜别的深情。其实,把握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学生们头脑中对诗歌意境的审美鉴赏活动已自然而然地唤起了。

教读诗歌不能单从分析语言出发,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厌烦,必须结合作者的思想、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所学过的意境相似、思想感情相同的诗歌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义。在教学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如单从字面出发,学生很难理解这首诗为什么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之情,很难想象“风吹雨”能和南宋王朝的命运相联系。教师在讲读时,应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陆游的生平,分析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宋金隔江对峙,陆游曾经从军,年老时仍然要求上阵杀敌,并且联系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千乃翁。”通过这几个步骤,诗人的爱国主义形象也就初步体现出来的,学生也很容易理解。然后再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歌语言“僵卧”与“尚思”,“不自哀”与“戍轮台”相联系,“铁马冰河”的拳拳爱国之情。通过作者生平的介绍,时代背景的分析,相同主题诗歌的对比,语言的深入品味,诗歌的反复诵读,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就在学生的心灵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古诗教学,应多联系既有的知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由浅入深地品味诗歌,获得最佳效果。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断》和《君子于役》,虽然主题不同,可是从画面内容、写作技巧上也有相通之处:二者都采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画面都充满了感伤的色彩。初中时学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上课前可以采用回忆的方式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温故而知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在这首诗歌中就有这样的名句,和学生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成为了名句呢,在学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辛弃疾的〈〈破阵子〉〉这两首诗,无论是作者生平、时代环境、思想主题、诗歌意境等都很相近,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对比教学。主题相同的诗歌可以进行对比教学,主题不相同的诗歌也同样可以进行对比教学。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知道学了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学,要学什么。诗歌要想真正的理解再送度的同时还要理解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从意象入手领悟诗歌的意境美。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分析诗中“空山新雨、明月松间、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五幅画面的意象,结合诗人于画中寄托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让学生真正品悟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每当引导学生忘情徜徉在如此醉人的诗情画意中时,你说怎么不激起他们心中的层层涟漪、阵阵诗意?于是,带领学生进入学诗的最后一步便“水到渠成”

孔夫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好”字,一个“乐”字,其中便有浓郁的趣味。诗歌教学,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发展学生的朗诵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教给他他们的不仅仅是方法,而是要他们从中不断吮吸诗歌艺术的精髓,真正做到学在其中,品在其中,悟在其中,乐在其中,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潜移默化、陶治情操的效果。既训练学生读诗、鉴赏 诗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高尚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自己真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ec19645a0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