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杂说(四)》 第一课时 因而他常常自称 ,世称 。他的作品集是 。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 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 ”之首。”(摘自《辞海》“韩愈”条) 这篇《杂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杂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二、解题: 《杂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 文体。本文是笔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这篇文章以 为喻,谈的是 问题,从字面上能够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第二课时 三、课文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教师个性化设计、学法指导学生笔记 朗读课文,思考:这封信写了哪些内容? 祗( ) 骈死( ) 槽枥( ) ( ) 粟( ) 一石( )食(shy)(sì)(shí)不外见( ) 2.解释词语 世( )有伯乐,然后( )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 )辱于奴隶人奴隶人( )之手,骈死( )于槽枥( )之间骈( )。不以( )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 )尽粟。一石。食(sì)(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 )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 ),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 ),且( )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安( )求其( )能千里也( )? 策之(策: 。 )不以其道(以 : 。以其道: 。道: 。),食( )之( )不能尽其材( ),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 )真无马邪?其( )真不知马也。 四、要点探究 1.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 2.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3.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伯乐指的是什么? 食马者指的是? “千里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伯乐”: ___________ “食马者”: ____________ 4.本文的论点是怎样的?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笔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5.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笔者怎样的思想? 6.例举“伯乐与千里马”之佳话 课后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edd3b4e18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