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拼音因为妈妈的拼音有的声调不一定对 每个人都是发音不准的时候. p,m的发音无需借助舌头。p是闭口酝酿气流之后爆破而出的音,m是与p/b相对应的鼻音。婴儿在学会说话前,舌头尚不能如成人一样自如移动到相应的部分,但在张大口的情况下,舌位又恰巧处于低元音a的部位。辅音与元音一结合,就可以发出近乎pa和ma的发音。 婴儿喊着pa,ma的时候,可能有着不同的意图,比如饿了,困了,不舒服,或表达惊讶等等。陪伴婴儿的父母很可能误以为婴儿是以这样的声音来呼唤他们,于是便兴奋地指着自己,说,“对,我就是你爸爸/妈妈"。于是,父母的名称就这样由“大人们”确定下来了,等婴儿真正开始学说话时,就会学到papa,mama,并准确地把他们与他们所指代的事物(人)联系起来。 并不是所有民族的父母都会把papa,mama和自己联系起来。例如,日本的父母听到孩子叫mamma,认为是孩子饿了,因此,mamma(飯)在日语中就是食物的意思,而pappa在意大利语中则特指儿童的食物。 随着语音的演变,不同语言中对父母的称呼又有可能偏离papa,mama。这里有两种主要的原因。 (1)语音的自然演变。如汉语的“父、母”,本来的发音就近乎pa,ma。但随着汉语语音的演变,它们变成了fu,mu,且一般用于书面语或背称。而面称的发音没有变,还是pa,ma,于是又另造 了“爸、妈”这两个字来表示pa,ma这两个音。 (2)pa,ma被认为是儿语,成年人会刻意避开这两个音,将舌位稍加移动,改为其他读音。如英语dad,即是pap中的p改为d,d的发音部位离p很近,但收紧点是由舌尖上抬形成的。这样的音对于不会说话的婴儿来说比较难发,因而显得“成熟”一些。汉语中的“爹”、“大大”同样源于此。又如维语ana(妈妈),即由ama中的m变为n形成。n的发音部位同d,需要借助舌头的移动才能发出来。汉语的“娘”也是这个道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ef79d245a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