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据考证,在唐以前陕北一带的地面植被还相当不错,由于它是关中平原的北面屏障,很早以前这一带就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相互争夺的地方,双方经常在这一带集中大量的军队和战马,生活的需要和生存的需要迫使人们砍伐大量的树木,建设要塞,取暖做饭。 无定河是一首千年的绝唱。唐代诗人陈陶在他《陇西行》中用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将这段绝唱永久地写在陕北的黄土地上。9月,我们沿着黄河,走进了陕北,走近无定河,去追寻那首唐诗的谜底。 中唐的无定河 九月的无定河,是一条绿色的河流,多雨的天气,使绿色恰如其分地点缀在无定河的两岸。米脂城外有个叫万佛洞的地方,这里前面临水背后靠山,在山水相交的地方,公路蜿蜒而过,不远处的河面上有一座石桥,横卧河上,岸边树林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这条河就是无定河了可怜无定河边骨,正式春闺梦里人。说的就是这一带。当年,金戈铁马已经成了一个遥远的梦幻,只剩下无定河水缓缓流淌。 在我们所见过的黄河支流中,无定河是一条具有独特个性的河流。无雨时无定河寂静沉默,悄无声息地流淌在陕北高原上,任劳任怨,一往无前。如果有雨它就变成真正的无定河,洪水肆虐,如同发了怒的巨龙,肆无忌惮地在河谷内奔腾咆哮。 有人说,无定河的性格也就陕北汉子性格的写照,任劳任怨,憨厚朴实,如果一旦发怒,他们则生死不顾,一往无前。 其实,在历史上无定河并不是这样的。无定河性格的形成,是地面植被大量破坏的结果。 据考证,在唐以前陕北一带的地面植被还相当不错,由于它是关中平原的北面屏障,很早以前这一带就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相互争夺的地方,双方经常在这一带集中大量的军队和战马,生活的需要和生存的需要迫使人们砍伐大量的树木,建设要塞,取暖做饭。 在这些大规模的作战中,最著名的要数蒙恬,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派蒙恬率大军30万人,蒙恬同时又调遣30万囚徒,经营河南地区。在这里设立了九原等郡。十六国时期,大夏国王赫连勃勃有在无定河边兴建了统万城,虽然今天的统万城在沙漠深处,但在当时陕北高原、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一带,植被良好。否则根本无法维持30大军,30万囚徒的生活,也无法维持一座都城的运行。 到了唐代,无定河再也不是清澈见底,而是浊流滚滚,泥沙汇集,河床左右摇摆极不稳定,无定河这个名称逐渐地出现在史书中了。 现实的无定河 从万佛洞出来,在通往绥德的路上,我们基本上都是沿着无定河边而行。一路上沿河谷地带的植被非常好,然而最让我们关注的无定河上的石桥。. 这种古朴的石桥,是一种从古延续至今的拱桥,它们完全用当地的石料就地取材修建起来的,桥面平整,桥是半圆形桥拱,远远望去,桥拱相连,跨河而过,古朴而沧桑,一如陕北的秋季。说真的,这种桥并不宽,大的能容两辆汽车通过,小的只能供农村的三马子过去,整整齐齐的石块,给石桥的维修和建造带了极大的方便。工匠们能比较轻松地将损坏的石块换下来。 过了绥德,不久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座石桥。这是在去吴堡的半路上,那座石桥正在维修,只能半面通行,从拆下来的石块是我们看到了深深的痕迹,尽管如此现代化的重载车仍能通过。 最令我们令人称奇的是无定河上石桥,竟然没有护栏。这让我们遐想不已,原来陕北一带,交通不便,人们之间的往来并不是特别频繁,石桥上的人并不多,没有必要修建护栏,于是陕北石桥大多也就没有了护栏。 一路上无定河两岸翠绿的植被,让我根本看不出这是一条曾经洪水肆虐的河流。无定河流域从1983年开始被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到目前,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全流域大规模治理。现已治理近一万平公里。经过全流域治理,无定河年减少泥沙6.5亿吨,是中国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有成效的地区之一。 一首唐诗里的边塞 陕北在历史上一直是个多事之地。因为陕北在地理上是一个过渡地带,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同中原王朝,游民民族和农耕民族都把这地方当作跳板。少数民族一旦占据陕北高原就可以顺势之下夺取关中,进而中原一带;反之中原王朝一旦占领陕北,就可以直逼黄河岸边,进而攻占,河套平原,将游牧民族拒之阴山之外。 从古今陕北都是诗人们讴歌的地方。而写陕北的边塞诗,则从汉初一直延续到明代。到了唐开元、天宝年间,边塞诗的创作盛极一时,许多著名的诗人都写过出色的边塞诗,他们的作品流传甚广,不仅在内容上丰富深刻,而且体裁上也是风格多样。 晚唐时候,一个年轻的诗人蹒跚地走在关中平原上,他就是陈陶,这位来子江西的学子,是到长安来游学的。这时,开元盛世已经成为过眼云烟,当朝皇帝就是后来被称之为宣宗的李忱,军阀征战,地方割据势力互不相让,陕北一带的征战仍然在继续。 今天我们只知道陈陶,原本是到长安谋一官半置的,结果游历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又回到了江西南昌,随后就在此地隐居了起来。陈陶的《陇西行》是唐代边塞中的熠熠生辉篇章,丝毫不若于高适、岑参、王昌岭、王之涣等人的名篇。 到了陈陶的时候,虽然大唐的盛世已经过去,但是他们仍然在怀念着过去的辉煌,是人们希望战争的胜利和国力强盛,也特别地盼望能够立功绝域,为国出力。 文人终究是文人,在渴望投身战争时候,仍然怀者一颗悲天闵人的心。战争的危害也使很多文人们也深感忧虑,死难的战士,受苦民众也往往是是人们描述的对象。 于是,诗人陈陶写的《陇西行》成为一个经典。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卫国戍边的慷慨,民众经受的苦难就这样相互交织在一起。而诗人陈佑的《无定河》一诗,却又抒发了多少无奈:无定河边暮笛声,赫连台畔旅人情。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唐代的边塞是苍凉雄浑,透着建功立业的豪情,而宋代的边塞是则过多地流露了惆怅。即便是范仲淹的词也不例外,他在《鱼家傲麟州秋词》中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胜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枪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是多么的无奈,如果高适、岑参他们绝不会这样写,他们写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句中到处倘佯着建功立业的豪迈。 追寻诗人们的足迹,揭开一首唐诗的谜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f4f9aefaf45b307e87197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