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简介

时间:2023-04-16 13:02: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和理 物理研究所所长;又自 1986 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97 年出任清华 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 1999 年自石溪分校荣休, 同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 2003 年底 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 台湾中央研究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 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2004 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 多年。1942 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4 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 此后他 1945 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49 年,杨振宁进入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 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 1966 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 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他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 家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57 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两个人是最

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 1962 年因为《纽 约客》的一篇文章,两人

正式决裂。杨振宁七岁的儿子杨光诺曾说, “我要一人得诺贝尔奖。 1989年他写给已 故中研院长吴大猷的信, 向老师报告两人合作情形。 吴大猷覆信说:“整件事是一极不幸的 事,我想 truth 是不能永远掩盖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争,而让 truth 慢的展现出来。”

1977 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 ,促进中美关系。 1980年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Rumford), 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杨振宁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同时身兼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杨振宁的结发太 太是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 2003 1 0月因病过世。 2004年底至 2005年初, 82岁高龄的 杨振宁与 28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

成就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 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 R.L.Mills )提出了“杨 - 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 R.Baxter )创立了“杨振宁 -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 论物理学家之一”

宇称不守恒理论:他与李政道提出基础粒子间的弱核力并没有镜像对称的特性,违反 了当时物理家的认知。该理论后得吴健雄的实验验证。

杨—米尔斯理论:他与罗拔 ?米尔斯( Robert Mills )提出的理论,是粒子物理学的标 准模型的基础理论。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 性强,眼光深远。

1.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 1954 年与 R.L. 密耳斯共同提出杨 - 密耳斯 场理论,开辟

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包括电弱统一理论、 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的规范理论、……)打下了基础。杨

程最近被数学S.唐纳森引用,获得了拓扑学上的重大突破。

-密耳斯场方

2.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方面的另一项杰出贡献是:在 1956 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

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B - T之谜 ------- 即后来所谓的 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

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宇称守恒,则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 态不同的 K 介子。但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是同一种介子。——杨振宁和李政道通 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 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 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 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 因此,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 并获得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奖。 科学 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第一次。

在粒子物理学方面, 杨振宁的其他贡献包括: 费米-杨模型(1949) ,与李政道合作的二 分量中微子理(1957),与李政道和R.奥赫梅合作的关于C (电荷共轭变换)T (时间 反演变换)不守恒的分析(1957)与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1959)和关于W 子的研究(I9601962)。与吴大峻合作的CP()不守恒分析(1964),规范场的积分形 式理论(1974) ,与吴大峻合作的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 (1975) 与邹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 理论(19671985)等。

3.在统计力学方面,杨振宁的贡献包括:二维伊辛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 (1952) ,与李 政道合作的关

于相变的理论 (1952),与杨振平合作的关于数种模型的严格解 (19661985) 等。

4 •在凝聚态物理方面,杨振宁的贡献包括:与

(1961) ,非对角长程序观念 (1962) 等。

N.拜尔斯合作的对磁通量量子人的解

杨振宁于 1971 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 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他回 美以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 大量工作。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 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著作

杨振宁发表过约 200 科学论文和报告。 荣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f66e21cf4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