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象征法律的动物

时间:2022-03-29 17:42: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代象征法律的动物





【篇一:古代象征法律的动物】

獬豸,也称解廌或解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是中国古书中常见的一种神兽,能辨曲直,汉杨孚《异物志》对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意思是说,獬豸能区分好人坏人,看到两人打架,它会用角抵触理亏者。听到有人吵架,它会用口咬挑起是非的一方。相传,先秦官员断案折狱,曾用獬豸辨别其中曲直,其中声明最盛者莫过于帝尧时期的刑官皋陶。传说中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

我们的祖先在创构字上,其渊源颇具智慧和神话色彩。在古代,现在的字被写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从字的架构上看,字的左边是三点水,代表着取法平如水之意。它的右边是下边一个,即神兽獬豸,将编成字的一部分,取的就是獬豸代表判断曲直的法律的含义。由此,獬豸在汉字文化中又与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后多方面文化的影响,獬豸在古代作为法律象征的地位就这样被认定下来。

后来,出于便于书写和记忆的需要,字从中被隐去,简化,然而它所象征的中国法律传统文化并没有随之消失。獬豸在我国古代法制监督史上仍有着非凡的涵义。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的推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概莫能外。

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的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不仅在服装,在皇家建筑方面,獬豸的形象也必不可少,如明孝陵和十三陵的镇墓神兽,还有故宫太和殿、乾清宫内威严的独角兽,都是獬豸的化身。直到今天,在我国一些


法院门口布置的代表法律的护门神兽也是獬豸。獬豸文化的源远流长可见一斑。

獬豸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影响十分深远,许多故事和传奇都有獬豸的身影出没:曾在古颍州做过太守的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

《艾子杂说》中讲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次,齐宣王问艾子道:听说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叫獬豸,你熟悉吗?艾子答道:尧做皇帝时,是有一种猛兽叫獬豸,饲养在宫廷里,它能分辨好坏,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着感慨他说:如果今天朝廷里还有这种猛兽的话,我想它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了!这就将獬豸的能辨是非,引申到了官场,以官员为审视监督的对象。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讽刺当时的官场奸臣和贪官太多了。

还有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中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的戏词就运用了獬豸的形象。还有四大名著《西游记》所描述的地府中的谛听神兽,它在辨别真假美猴王时也是有用到同獬豸类似的异能。

在民间,许多地方的文化都深受獬豸的影响。比如说客家人,在长期迁徙和生产生活中,客家人以古代獬豸崇拜为基础,创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西獬豸文化,其核心内容即聪灵、刚强、公正、诚信。獬豸文化主导着闽西客家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想方法、审美情趣、道德规范等各个方面,客家人亦是獬豸文化的忠实践行者。在国家前途一片灰暗之时,以刘亚楼、杨成武、傅连暲、张南生、邓子恢、张鼎丞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共和国将军,为了民族和国家,秉承已经融入血液的獬豸精神,为中国的未来前仆后继,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刘典)

【篇二:古代象征法律的动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04b587a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