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浩劫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次浩劫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 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曾经非常不幸的遭受了三次浩劫:首先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焚书坑儒、然后是近代的新文化运动以及当代的文化大革命。对于前两次文化浩劫一般没有争议,可对于新文化运动,很少有人会认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浩劫。 表6-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次浩劫 历史浩劫 焚书坑儒 新文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文化的百家争鸣政治的全国统一 近代中国的百年曲辱 国内外政治形势影响与个人崇拜的极度发展 时代背景 巩固中央集权 提倡民主与科学 正面影响 多元文化的消亡 文化隔离与民族价值观的否定 信仰丧失与文化断层 负面影响 1焚书坑儒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实质上分裂为为数众多的诸侯国。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的多种文化并存的社会特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政治上通过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的官用文字;在经济领域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与此同时,文化的多元性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冲突充分暴露。在此时代背景下,秦始皇进行了惨绝人寰的焚书坑儒运动。当时只有《秦记》和博士官所藏《诗》、《书》、百家语以及医药、卜筮、种植之书可以保存,其余的各种书籍均在焚烧之列。“焚书坑儒”的实质其实是统一思想的运动。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思想的统一才能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让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统一措施有效。当时最大的两种思潮就是儒家和法家,儒家和法家的争论集中在分封制与郡县制。通过焚书坑儒运动,沉重的打击了儒家思潮和原有的六国贵族,维护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与中华民族的统一。“焚书坑儒”在统一民族思想与巩固中央集权的同时,最终导致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消亡。到了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对温和的手段来维持民族思想的统一。此后所有的统治者基本上都把儒家学说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儒家学说最终成为在中国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民族核心价值观念。 2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提倡科学,反对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科学,要求依照近代西方建立的“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判断一切,不论什么事物,如果经“科学”和“理性”判定为不合于当时社会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遗留的,圣贤所深爱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是近代中国的百年曲辱历史使得人们对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动摇。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明,面对船坚炮利,我们的文化自信被摧毁了。随着西方民主思潮与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布,人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为支持袁世凯帝制复辟活动,中外反动派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运动。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新文化运动对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否定,实质上导致了中华文化的崩溃。中华民族成了抛弃自己文化沉淀的民族,民族的精神和价值彻底丧失,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华文化而言,破大于立,其关键是没有适合中国文化的能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新的民族核心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政治信仰在此撇开不谈)来取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造成了文化隔离,他将传统与现代一刀两断,隔离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此后的许多中国人对西方文化远比中国传统文化更为熟悉。新文化运动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家学说妖魔化,用“吃人的理论”来完全概括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儒家学说与传统文化,用愚昧与迷信作为中华传统文明尤其是我国古代科技的标签。 3文化大革命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于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影响与个人崇拜的极度发展, 中国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在此运动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得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重演。首先还是针对几千年来儒法两派的争论。1973年,毛泽东在诗《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这首诗之所以写给郭沫若,是因为郭沫若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写的《十批判书》里面,称赞孔子顺应当时的社会变革的潮流。毛泽东不但不赞同郭沫若的观点,反而竭力为秦始皇 “焚书坑儒”辩护。1972年的“批林批孔”,在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儒家学说妖魔化。与此同时,知识分子被打为臭老九,大量知识分子被划分为右派,受到了惨绝人寰的人生迫害。大批青年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下到农村。文化大革命导致国人的信仰丧失与文化断层。 近代的新文化运动以及当代的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传统文化被批判抛弃,丧失了文化认同,中华民族成了一个灵魂飘泊的民族,民族自信心与信仰空前缺乏,乃致陈寅恪说自己“托命于非驴非马之国”。中国失去了文化自我,中国人成了没有中国文化的中国人。中国需要重新寻回文化的自我,重新确立中国的文化认同。张之洞曾经提出“中体西用”,希望守住中华文化的本体,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遗憾的是,在近代中国的风云变换与数次社会政治运动中,“中体西用”的告戒早就被人们抛之脑后。 4文化浩劫对中医学的影响 秦始皇在焚书坑儒运动,《秦记》和博士官所藏《诗》、《书》、百家语以及医药、卜筮、种植之书均可以保存,因而并没有对中医学造成太大影响。新文化运动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引发了对中医否科学与废除中医的长达百年的争论。鲁迅先生是在学习了西医的生理学与解剖学后对中医下了“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的断语,梁启超指出中医尽管能够治好病,却没有人能够说明中医之所以能够治好病的道理。陈独秀认为因为中医不知道科学,所以回答不了这个道理。随后胡适进一步指出西医能说清楚病人得了什么病,虽然治不好,但西医是科学的;中医虽然能治好病,就是因为说不清楚得的是什么病,所以不科学。这些开创近代中国科学文明发展先河的大师们同时也就开创了持续近百年的有关“中医是否科学”的旷日持久的争论。文化大革命中大批青年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下到农村,导致文化断层,此后的教育也大多轻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医对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它体现在如下三方面:一为中医对我国传统“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的依赖,如中医的整体观与“察外知内”;二为中医对我国传统世界观的依赖,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等;三为中医对古籍与文言文的依赖。 受近代中国曲折的发展历史的影响,西方文明在我国受到极大的推崇,而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并被最终抛弃;五四运动以后,文言文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古奥深涩的文辞,降低了现代人对中医的接受能力;现代人自幼接受数、理、化教育,所形成的以形式逻辑为主的思维方式,又与中医要求“取类比象”,“由外察内”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相去甚远,从而影响现代人对中医本质的判断能力。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强调逻辑推理与准确直观,与中医的模糊、抽象、领悟很难相容,即使主观上想正确认识中医的科学内涵,客上也难以实现这一目的。 从宏观上说,问题的解决不外采用以下两个截然不同的途径:①运用现代语言和现代科学技术阐述与诠释中医理论,使中医通俗化与现代化,这是一条中医与现代社会交融的道路;②加强古代文化知识修养,尽可能多地掌握传统思维方式,使中医人员知识结构传统化,这是一条中医在自身理论体系内独立发展的道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076507b31b765ce050814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