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 第7课 我的人际关系圈 【主题说明】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达成两个教学目标。 目标1是从心理健康知识角度提出的认知达成性目标。关键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作为社会人,我们离不开与别人的交往,这一点通过心动时刻的“人际剥夺”实验达成,进而了解人际关系的定义、状态及作用,这一部分通过心旅导航前半部分的理论知识达成。 目标2是从心理健康常识的角度提出的认知达成性目标。关键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心理体验活动“我的人际关系圈”,探索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在活动中体验、反思,尝试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 【教学目标】 1.了解人际关系的定义、状态及作用。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1、作好学生分组工作。6人一组为宜。 2、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准备相应数量的A4白纸。 3、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纸盒,用于小组内匿名分享时投放纸条。 二、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剥夺”实验,帮助学生意识到作为社会人,我们离不开与别人的交往。 过程 2、请几个同学回答:(1)你愿意报名参加这个实验吗?为什么?(2)如果你参加了这个实验,你估计自己居住的时间有多久?跟实验结果比起来,你认为有哪些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实验结果。 3、教师总结:沙赫特的“人际剥夺”实验充分地验证了作为社会性的人,离不开与别人的交往。就像吃饭、睡觉一样,人际交往也是人的一种需要,如果双方在相互交往中都获得了各自的社会需要的满足,相互之间才能发生并保持接近的心理关系,反之则发生疏远或敌对的关系。 心动时刻 通过了解“人际1、呈现沙赫特的“人际剥夺”实验。 心旅导航 了解人际关系1.教师由心动时刻的总结,引出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心状态及理关系,进而给出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的定义、为接下来2.教师向学生展示图1人际关系状态 基本理论作用,知识 的心理体验活动:“我的人际关系圈”做理论铺垫。 及其相互作用水平,逐一简介人际关系的不同状态:零接触、单向注意、双向注意、表面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和高度卷入。 3.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讨论列举日常生活中人际状态的案例,随后每个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班级分享。 4.教师提问: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 5.教师总结人际关系的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生活幸福,有利于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心旅导航 教师带领学生参考学生用书,教师给出指导语: 心理体探索自己的人1.在一张A4白纸的正中央处画一个小的实心圆点来代表自己。 引2.以这个实心圆点为中心,由内向外依次画三个同心圆。 验:我的际关系状况,人际关系导学生对自己3.“一级人际圈”:把他们的名字(或呢称)写在靠你最近的那个小圆圈 的人际关系状况进行反思。 圈内。越是知心的人,他(或她)的位置就越靠近“我”。 4.“二级人际圈”:把他们的名字写在第二层的同心圆环内,对你越重要的人,他(或她)的位置越靠内。 5.“三级人际圈”:把他们的名字写在最外层的同心圆环内。 6.在所有的圆环外,留着或多或少的空白地带,你需要把它们尽量填满。 7.小组内匿名随机分享: 小组内每位同学认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当他们逐渐出现在你的“人际圈”中时,你体验到了什么?(2)你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圈产生了哪些反思呢?(3)你最感激的人有哪些?为什么特别感激他们呢? 小组成员以匿名的方式将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写在白纸上,每个成员将自己的白纸对折后投放到小组的纸盒内。 挑选一至两位小组成员作为代表,随机抽取纸盒内的白纸,并在小组内匿名分享纸条上的内容。 8.教师提问:在现实生活中,就算是在双方深度卷入的情况下,他们已经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大于相异的心理领域,彼此的心理世界高度重合,情感融合的范围覆盖了大多数的生活内容,但是每个人都保留自己最隐私的部分,人与人之间只存在多大程度上相一致的问题,而不存在完全相一致的情况。基于以上内容,请大家思考: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你的人际关系状态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0952ec62d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