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语言流行的社会心理学现象

时间:2023-04-05 21:27: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网络语言流行的社会心理学现象

作者:史艳奕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33

网络语言从本质上来说是现代语言的一种社会变异,是伴随网民这一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它的出现,既是社会发展的明证,也是社会心理的映射。 关键词 网络语言 社会心理 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民的偏爱,发展神速。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与常规语言的运用方式相比,网络语言具有新奇、简洁、幽默等特点。关于网络流行语,目前尚无一个成熟的、为大众所公认的定义。百度百科认为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

作为一种表达的手段,语言在特定的场域中有时也构成特殊的意涵,成为发声的表情,曲折的声明,隐性的批评和抗争。即使某些看似个人色彩非常浓郁的语言表达,究其实,它也常常超越了个人的范围,而成为一类人的代表性表达,反映了这些人的心理需求。 1自由交流和平等参与的心理满足

网络是一个虚拟而相对自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无形的等级制约消失了,权威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家是平等的参与者,在这个空间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对大众平等开放,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最大限度上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和共享。现代社会,每个人都会面对学习、生活、工作压力,这时,网络就成了情绪宣泄和平衡的心理需求。网络交际的语境是匿名的,它隐去了人们的姓名等隐私,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在不考虑社会因素制约的前提下,通过留言、发贴、聊天等方式无所顾忌地发泄出心中的不满和压抑。网络语言中折射出了人们宣泄压力的心理需求。网络语言中出现了例如:TMD(他妈的)、SB(傻逼)、BT(变态)等字眼,用下流、侮辱性的词语在网上进行人身攻击的现象比比皆是。过度的宣泄只会导致网络交际的混乱、无序,甚至会对参与者的身心造成伤害。因此,把网络语言的宣泄控制在一个合理、和谐的范围内尤为重要。 2个性张扬的心理需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网民大多属年轻群体,他们富有创造力,不安于现状,思维活跃,求新逐异,网络是他们突显个性的地方。求新就是赶时髦,追求新颖别致。由于网络是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网络的交谈环境非常的安全和休闲,网络交流者得以展现自我,语言走上了前台,成了网上自我的标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展示空间。正如周日安所说:为了与众不同有意创造新词张扬自我,充分展示个性,带来了网络语言的个性化。不会使用或不理解的网络热词的民众被赋予过时、老古董的刻板映像。网络流行语作为网民群体标签,个体的跟风使用,标示自己网络达人愤青的身份,以获得一种彼此同在、心领神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从众行为

社会心理学认为,从众是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和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行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符合。网络语言的出现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也是当代青少年的标志,使用网络语言就表示着他成为了群体的一员,不管事实上是不是这样,每个个体都是以这样的标准来评判的。在群体中,从众行为经常发生。在互联网世界中,广大网民构成了一个特定的群体,各个成员为了实现他们在互联网界的社会地位与如何归属,必然会自觉遵循群体的规范,模仿该群体中其他成员的主流行为,以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同以及心理上的安宁。 4多元文化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大量涌现,并且能够安营扎寨,也是有深层的社会背景的。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全球一体化、网络技术、媒体的迅猛发展,加强了人们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事物也随之涌进国门,这必然带给人们思想上、生活上、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随之不断变化。网络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就大量采用了英、日、韩、港台及其他的方言、文学、电影、动漫制作的词语等,来扩大和丰富自己的表达系统。例如:唐僧指啰啰嗦嗦、废话连篇的人,原型为电影《大话西游》中罗家英扮演的唐僧形象。“PK”源于网络游戏英语缩写而广为流传。 5抗争心理

网络语言在青年中泛滥,同时也成为青年身份识别的符号资本。虽然这种态势看来凶猛,渗透面也极广,但网络语言对青年文化建构的影响并不是全面的、直接的,它是以某种方式影响或者作用于青年文化的某个部分或是相互关联的几个部分的。网络语言从其表层来看不过是青年群体为了追求新奇、乐趣而不断追捧的产物,但是从深层的意义上来讲,它却是青年群体不断地向社会索要自我尊严与权利的手段。网络语言为青年群体提供了强有力的抗争方式,是青年群体在无意识条件下的自主意识与主体精神的追寻。

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大肆盛行,是其所赖以产生的文化生态及社会需求使然。对此,我们需辩证看待,梳理其来龙去脉和利弊得失,进而加以正确引导。网络语言的各种社会心理,追求简捷和新鲜有趣是最主要的,这既是由网络交际的特点决定的,也体现了时代特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 左秀兰.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语言变异[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161787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