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学》的内容框架与特点

时间:2023-02-19 04:26: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诚信学》的内容框架与特点

作者:董光海

来源:《新教育·科研版》 2017年第10



但华章带着他的《诚信学》直接找到我,一开口就与我谈近期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讲话精神,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他说这部作品就是一门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全新的边缘科学,希望我能帮他作序。

接着他跟我谈了这本书的现状、主要内容并做了自我介绍。他说写这本书的初心就是为诚信建设找方法,并不是说诚信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重要,且主要阐述了三个核心问题:一、什么是诚信,二、诚信的主体,三、诚信的资本属性如何认定并得到应用和挖掘。当我问及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时,他“活命与使命”的回答着实让我感到一个无固定职业的义工的情怀是这么的质朴又真诚,在这个唯利所驱的社会敢花费近 20 年去追求一个梦想,难能可贵!这种精神应该值得鼓励与支持!更值得我们学习!

通读这部作品,其一,书里的观点和理论确实有不少亮点和新意,尤其创造了很多新词,比如“诚信学”“诚本论”“诚信城”“诚信经营师”,甚至还提出“诚信价值观、诚信财富观与诚信职业观”,等等。其二,这部作品有其独特的观点:1.将诚信虚泛无形、高大空上的纯道德概念实化为有形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结果性定义,且将诚信视为一门哲学社会科学类的边沿新学科。2.将诚信建设主体的模糊定位确定为“人”才是诚信建设主体,政府、企业分别是诚信建设的基础和先锋。3.明确诚信是资本且必须让诚信资本兑现价值回报,他的“诚本论”翔实阐述了诚信转化成资本的过程和诚本的特性与作用。除此之外,这部作品的特点也不少,略举其三:

1.无形有形化。这里最明显的就是作者将我们传统意识里纯道德、纯说教,甚至高大空上的“诚信概念”形象化、可视化、实用化。他说诚信就像一棵树,有树根、树干、树枝和树叶,诚信的“诚”就是树根,指地面以下看不见的部分,它是这棵树生存的根本和必须,根坏了树肯定好不了;诚信的“信”就是树干、树枝和树叶,指地面以上看得见的部分。自然界的树一定是地面以下的根和地面以上枝叶干的完整统一。古人早就说过,树有多高根有多深就是这个道理。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有另一种人造树,看起来可以是参天大树,但靠不得,一靠就倒,这就是“无根之木”也即“无诚之信”。所以,一个人是否诚信就像这棵树一样,要有根有木,能让自己身心安稳()又能让别人放心可靠()才是诚信。所以,这种无形有形化的过程不仅让我们将诚信从看不见到看得见,还对从做不到到做得到提供了可视化指导。另外,诚信建设原理图、99 系统图、诚信信任信用关系图、信用关系构建图、完美人生构建图、诚信储蓄表、诚信度测评表等无不都是无形有形化的过程。

2.抽象具体化。还说诚信概念吧,作者对一个人一件事是否诚信,将其结果做出五种划分和认定,他认为,诚信是由“诚”“信”二字组成,所以其结果就有五种情况:诚信、不诚信和“诚而不信”“信而不诚”以及过错。“诚信”是指出于诚也做到了信,诚与信达成完整统一,是最好的放心可靠的结果,生活中这种实例不少也不多;“不诚信”正好相反,既不诚也不信,只为自己,最终是损人不利己,生活中这种实例不多也不少;其实生活中最多的就是“诚而不信”和“信而不诚”,正好,这就是我们的盲区,在谈到“诚而不信”,他用到孟子的话“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来佐证;在谈到“信而不诚”,他用孔子的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来佐证。可以说,这是我以前从未见过的有关诚信的论述。


所以,我们只有将这种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清晰化,才能让我们做得到。至于“过错”也不多,过错行为可以靠纠正来弥补。所以,搞清楚了诚信的这五种状态,也就知道了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都逃不出这五种结果。其他抽象具体化的还有不少,比如明确提出诚信价值观、诚信财富观和诚信职业观,诚信的好处和不足,等等,都让我们在理解和看待诚信的作用与价值时,一目了然、顿受启发。

3. 宣教实用化。这部作品最后一章是谈对社会问题的诚信思考,实则是谈“诚信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应用,这就相当好了,任何一个学科或理论的生命或价值最终都体现在为生活和社会所应用。 在这一章的第二个问题,他用的标题是“从省部级高官到死囚谈生命价值”,也就是在本章,我第一次看到人有“五条生命”的说法,它们分别是生理生命、财富生命、家族生命、事业生命和社会生命,并用一张生命价值坐标图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其观点,他说,这五种生命又有层次之分,生理生命是根本,生理生命又以身体健康为基础,可以说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没有一切,但生命又不只有生理生命,后四种生命就显得更有意义,它们之间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又相互影响,还相互抑制。人自身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也都一样,只不过这种关系极具复杂性和艺术性,也极难被一般人所发现。

在本章第三节说的是关于“中国式过马路”问题,他从诚信学观点给出了一个绝然不同的观点,他说,闯红灯应算是“诚而不信”。理由有二:首先,行为人没说他不闯红灯,与信的本义“言而有信”不违背,所以不算失言;其次,红灯是为了维护公共交通顺畅而设置的行为规范,就算闯红灯,也只能算是违规或违法,退一步讲,人与车相比,人弱车强,人车相撞,结果他自己知道。既然结果是可预见的,又偏偏要去做,怨得了谁?从另一个侧面讲,通行本来就是每个交通参与者的基本权利,在没交叉通行或红灯设置不合理情况下,红灯就成为一时阻碍人们正常通行的不利之举!红灯的设置其目的本来就是替代交通管理的人力工作,所有交通参与人对规则的遵守,取决于红绿灯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及个人的素养和习惯。对闯红灯现象的再三人工管理,既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也是权力关系的强制推行,因此,闯红灯现象不是靠管,而是靠疏,靠引导!其实,生活中这样那样看不见的红灯又有多少?进而对“中国式过马路”还提出八条合理性,并用“你是否闯过红灯”作调查数据加以佐证。所以,按诚信学观点,首先把红灯科学的设计好、建设好,然后告诉所有交通参与者,“闯红灯责任自负”或“红灯停,绿

灯行,违者后果自负”,因此,“红灯停,绿灯行,违者责任自负”应该是交通中的红灯规则。

最后就是关于作者描述的诚信资本问题,我深有感触且得到启发。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在“标榜”自己的经历和成就,看似与“学”无关,甚至与学术的构建格格不入,但其在自序中“荒坡上长出参天大树”的自信无不体现其本质上“诚本”与“诚信学”有着本源的关系,纵观现实,我们有多少人愿意晒出自己的过去,亮出自己的全部?这不正是社会诚信建设无法实施的核心根源?!作者敢于将自己的足迹大白于天下,或许这正是这部作品成功的要件。

作为一名无固定职业的义工,既没有高深学历,又不是专家学者,却花费近 20 年时间,耗尽所有积蓄去坚守信念,追寻真理,写出这样一本独到的专著,实在难能可贵!是责任和担当的使然!我们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缺的正是这种责任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让这种精神为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助力实现中国梦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董光海 海南省海口市社科联党组书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222263cd7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