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叙事学知识点整理 ● 叙事学的早期历史 ● 早期:结构的归纳 早期对“结构”/“故事”的研究 ● 亚里士多德《诗学》 “人物”和“行动” ● 普罗普《民间故事形态学》31项“功能” ●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高度同质化的结构 并且这些结构时常是以多组二元对立项构成的 ● 后续:结构的简化 简化结构的追求 ● 格雷马斯 ● 1.行动元和模型和行动程序(表层结构) ● 三种行动素范畴的六种行动素,即三组二元对立 ● 施动者-接受者 ● 主体-客体 ● 帮手-敌手 ● 这三对行动素模型又是依循着一个规定的行动程序的,即“产生欲望→具备能力→实现目标→得到奖赏” ● 2.符号矩阵(深层结构) ● 叙事学的确立与转变 ● 托多洛夫:古典叙事结构 叙事学的确立与命名 茨维坦·托多罗夫 ● 1969年正式提出了“叙事学”这个术语 ● 一是对经典叙事学的提炼: ● 经典叙事范式五阶段 1.平衡 2.失衡 3.察觉到失衡 4.恢复平衡的努力/解决冲突的努力 5.新的平衡 ● 二是开启了不同于叙事结构研究的叙事语法研究: ● 提出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和叙事语式等概念,聚焦在叙事作品的“语法”研究上(热奈特) ● 热奈特:叙事时态、叙事语式、叙事语态 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话语理论” ● 《修辞卷三》《叙事话语》 ● 研究领域:文学叙事学 ● 关注对象:叙述时间、叙事视角、叙述行为 ● “叙事”分层:故事(指真实或虚构的事件)、叙事(指讲述这些事件的话语或者文本)、叙述(指产生话语或者文本的叙述行为) ● 研究范畴:叙事时态(研究叙事与故事之间的关系)叙事语态(主要研究视点问题)叙事语态(叙事主体、叙述者的问题) ● 叙事时态:时序(倒序、预叙)、时长(等时《正午》、非等时《公民凯恩》《战舰波将金号》敖德萨阶梯)、时频(单一叙事、重复叙事《罗生门》) ● 叙事语式:“聚焦”的概念,用来取代文学中的“观点”和“视角”。叙述者>人物的无聚焦叙事/零聚焦(全知视角 主流叙事);叙述者=人物的内聚焦叙事(固定内聚焦 由单一人物视点展开叙事《城南旧事》《肖申克的救赎》《了不起的盖茨比》、不定式聚焦 由多个人物视点展开叙事《公民凯恩》、多重内聚焦 多个人物视点共同叙述同一件事《罗生门》);叙述者<人物的外聚焦叙事《罗马》《死囚越狱》 ● 电影叙事学的发展 叙事机制与叙述者 ● 安德烈·戈德罗和弗朗索瓦·若斯特合著《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对电影叙事机制和叙述者的研究。提出“最高叙事者”概念。找寻电影的“主观性”痕迹。 ● 电影叙事学的贡献和局限 ● 吸收和运用了文学叙事学的概念和方法,把电影技术因素作为叙事因素来考虑,改变了只把主题和人物性格的变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传统方式,同时也影响了电影作者对诸如场面调度、摄影机位、景深、景别、灯光、音响等具体技术处理的格外注意。 ● 不足在于它拒绝与社会文化接壤,而只是在影像文本领域内进行单纯的形式研究,即只关注能指的组织结构,而把所指完全排除在外。事实上,任何语言语法的规则都由社会语境所决定,电影叙事也必然是特定文化的编码形式,只有把文本置于泛文本(语境)之中,影像的叙事价值才能得到准确完整的阐述。 ● 《雨中曲》的古典叙事结构 平衡/秩序→失衡/冲突→恢复平衡/冲突解决 ● 阶段1: ● 平衡状态:影片开场 ● 一对“和谐”的银幕情侣形象 ● 一部成功的默片电影 ● 潜藏的问题: ● 男女主角之间面和心不和 ● 虚假的银幕恋情 ● 阶段2:失衡/打破平衡 ● “恋情”失衡:凯西的出现 ● “事业”失衡:有声电影的出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69e5e7a08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