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字画鉴赏《明妃出塞图》 影儿 西汉时期,明妃出塞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是西汉汉元帝心中的一根刺,刺痛了元帝的一生,也遗憾了一生。 明妃的真实名为王嫱,字昭君,西晋时因避司马昭讳,世人都称她王昭君作“明妃”或“明君”,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 如果没有宫廷画师毛延寿见钱眼开,或许,昭君就不会成为出塞和亲的对象,也不会成为盛极一时的画题。 昭君于汉元帝在位时入内廷,是西汉一位绝代佳人,仪容雅丽,举止端庄。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后宫极盛,只凭画像选人,没有机会同所有宫妃见面,后妃们为了争宠,不惜花重金邀请毛延寿,想借画师的笔下的美人手法得到汉元帝的宠幸,唯独秉性耿直的昭君自恃相貌不错,对于这种行为不屑一顾,没有以重金邀请宫廷画师毛延寿为自己绘画一笔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未见到皇帝汉元帝。据传,毛延寿为了咽不下一口气,将昭君的样貌画得丑陋,并在脸上点了一颗痣,昭君在宫中,因此一直不被汉元帝宠幸,自此君王不相见,唯有对月独自叹。叹息,命运的不公,冥冥之中就这样与君王擦肩而过,美貌这个时候或许对于她来说也是一种烦恼。 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三三年),匈奴单于呼韩邪入朝,请求和亲,汉元帝答应了单于的请求,于是在宫妃之中找一个赐给呼韩邪。因和亲事件,身在宫中悲痛伤心的昭君请缨,下嫁于呼韩邪,汉元帝得知一名丑女主动请缨下嫁,自是高兴,便爽快地答应了昭君的请求,昭君选择和亲也实属一种无奈,她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的无可奈何,对宫廷汉文帝的失望。 直到临行前,元帝召见王昭,才大吃一惊。当他发现宫中最美之人竟是眼前的王昭君时,元帝痛心疾首,舍不得沉鱼落雁的昭君出塞,又不能失信于匈奴,为了江山社稷,放弃昭君。得知,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心中愤怒之极,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这个故事显然有点撰记,但昭君出塞的历史典故在中国可以说妇孺皆知。此事在很长的时间内保持了汉匈民族之间的和平。 流传千百年,许多文人墨士都以昭君出塞为题材吟诗作对,王安石在他的《明妃曲》中写道:“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他一反以往归咎毛延寿欺君的正统观念,而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汉元帝。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说过:“在内蒙古人民心中,王昭君已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此幅《明妃出塞图》卷,是南宋画家宫素然,唯一存留于世的一幅佳作。该画是以西汉汉元帝时期为背景,画面所描绘的人物画像,是以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塞外和亲路途中的一些景色。 南宋画家宫素然,不经意间的人生,竟然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贵州镇远人(今河北正定县),年龄具体未记载。女道士,杰出的女画家。关于她的祖籍现存争议生卒,主要有三种看法观点:一是河北定州说,二是贵州镇远说,三是河北正定说。生活在南宋高宗(公元1127-1162年)时代。她以白描人物画见长,且长于生动描绘。作品罕有传世。现只有传世名作人物长卷《明妃出塞图》,在画中寄托了她忧国忧民的情怀。中国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们只是男权社会的附属品和牺牲品。再者,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又有几位草根留传后世,即使有作品留下来,也多为无名氏。从这点看来,宫素然是非常幸运的。 在中国绘画史上,诸如《明妃出塞图》这种具有政治、道德和论理教化的人物故事画题非常发达,除了壁画以外,还有人物砖画、石画、帛画,直到后来的纸质载体。这些人物的故事绘画题材,主要是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君臣伟业以及社会生活的大场景等为主题。这种人物故事绘画题材在画坛上虽占主导性地位,到了北宋,渐渐式微,以山水花鸟画为主。 此幅《明妃出塞图》,是宫素然深怀幽情,挥毫于墨,纵情行笔,或疾或缓,且行且止。在她的挥墨行笔间,历史故事仿佛历历在目,就如自己身在其中,荒凉的背景画面,没有树木山川,画家想要通过人物表情,情态动作和一路风尘仆仆来表现出塞的画面景象。 该画以白描的线条的手法绘制,无设色,人物、马匹、猎鹰、猎狗等形象形态刻画得极为真实生动,笔墨技巧纯熟,线条勾画细致流畅,技法极为高超。画中用人、犬、马的体态动作体现出风之肆虐呼啸,这些又反衬出王昭君镇静、从容的精神面貌,是一件难得的传世佳作。 画家宫素然以荒凉、嘶吼刺骨的风雪为大背景的原因,一方面生动和情深意切地表达昭君出塞的一种哀怨,让人怜惜,看了感慨颇多,从此与亲人天涯相隔,与大汉两相忘,相忘的还有那对汉元帝一种无知,另一方面,从这个寒风乱沙中,展现了昭君凌寒无惧的心胸,无论是在宫中不受汉文帝的青睐还是在这艰难的行程中,她都能做到处事不惊,马啸西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362a0dc3c1ec5da50e270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