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二胡改编曲《阳关三叠》之研究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古典二胡改编曲《阳关三叠》之研究 作者:王路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2期 摘 要:作为我国古典音乐的精品《阳关三叠》,唐代开始就活跃在音乐创作和表演活动中。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各代,《阳关三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持续地被人们传唱着,直到现代。本文从二胡演奏此乐曲出发讲述音乐艺术发展的规律,音乐的传承以及后人的借鉴等方面,阐释《阳关三叠》不同的演奏方式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阳关三叠;二胡;改编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108-02 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的《阳关三叠》是唐代名曲,诗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曾又被称为《阳关曲》、《渭城曲》是因诗中有“阳关”、“谓城”两地名。“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 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现代《阳关三叠》曲谱最早见于《渐音释字琴谱》(1491年以前),另外还有1530年刊行的《发明琴谱》等十几种不同的谱本。据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4年)传谱,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每叠又分前后两段,琴歌开始加了一句“清和节当春”作为引句,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为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跳进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全曲曲调纯朴富有激情,感情中略带淡淡的愁绪,表达了离别情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目前所见《阳关三叠》曲谱是以琴歌形式保存下来,现存《阳关三叠》琴歌谱共30多种,它们在曲式结构上有些差别,曲调则大同小异。 除了琴歌的形式,《阳关三叠》近几十年又被作曲家、演奏家们移植、改编为合唱曲、重奏曲、合奏曲、独奏曲等,其中,王震亚根据近代琴家夏一峰的琴谱改编的合唱曲,用管弦乐伴奏的、朱逢博首唱的女声独唱曲,美籍华人周文中改编的钢琴独奏曲,沈正陆移植的钢琴伴奏谱二胡独奏,闵惠芬改编并加入华彩乐段意味散板的扬琴伴奏谱二胡独奏,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陈坤鹏的二胡与扬琴三重奏等非常有名。下文就重点从二胡改编曲着手来阐述《阳关三叠》在二胡领域中的影响。 因为二胡独奏《阳关三叠》源于古代琴歌,而琴乐是偏向于静态之美的、渗透着儒家“中正和平”、道家、“清微淡远”哲学观念的文人音乐艺术,所以鉴赏者除了应着力感悟古琴吟、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猱、绰、注等圆润松脆、泽润通透的滑音韵味外,还需对古琴“散起”、“入调”、“入慢”、“复起”、“尾声”的琴曲结构,简括虚静、古朴疏脱的理想风格,和雅清淡、声少韵多的审美理想,以及“孤高岑寂”“淡而会心”、不着一字而明心见性的幽远空灵意境有所把握,才能进入一种意韵萧然、得于声外的空寂无限和深微境界,使依依别离之情悠然神有所寄,境有所会。因为琴歌《阳关三叠》立意取材于用话语的声音与画面组织来象征性表现情感的理想型抒情诗———《阳关三叠》,其音乐又兼具抒情性、描绘性与情节性色彩,所以,直接表现作者依依惜别的主观愿望,逼真再现送别场景的叙事倾向,与朦胧寄寓某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理应兼而有之;赏鉴者当应深刻体验、品味和探询古代文人送别的历史背景、哲学意味及审美意蕴,以激情为元素,别离为触引,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唤起或真实或想象的、包罗文化、伦理、宗教及审美等社会性需要和态度的情感体验,才能酝酿一种含蓄蕴藉、韵味无穷、超然于别离之外的招唤魅力与诱惑力。 闵惠芬的二胡曲《阳关三叠》,格高调古、情韵深沉,简括典雅、旋律如歌。改编时去掉了第二叠,并将第三叠增加了自由发挥的华采乐段,既保留了琴歌《阳关三叠》曲调主歌、副歌的基本结构,又发展突出了高潮部分,旋律也在保持人声化的同时更加器乐化了。全曲共40小节。第l至17小节是乐曲的第一段,速度舒缓长慢,音色柔和愁淡,语气平抑深情,力度中强感慨,节奏徐疾有度,加上较为有力的运弓和激情揉弦演奏的八度大跳程和切分节奏,令二胡绘声绘色于古代文人柔肠寸断的别离情绪、“悲莫悲兮生别离”的心灵自抑及欲行固步的场景转换之中。第17至33小节是乐曲的第二段,速度有所加快,力度有所加强,语气有所加重,节奏更为紧凑,情绪开始激昂,而音韵则深沉呜咽,二胡将不忍别离又不得不离的缱绻难舍情思逐层递进,并于大刀阔斧弓法奏出八度大跳的、ff力度的强烈切分音后推向高潮,很有“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慨叹。最后5小节是乐曲的尾声,情绪由激动感慨转为惆怅叹息。与琴曲《阳关三叠》相比,上扬了八度的结束“2”音用徐缓泛音奏出,并渐远渐逝于无声无形,极具“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幽远飘渺意境,令依依别离之情神有所寄、悠然意游。 特约作曲家徐景新为二胡、古琴、女高音而作的《渭城曲》是极具特色的一个版本。三个声部将主题呈示三次,音乐古朴而富有激情,带有淡淡的愁绪。除了二胡如泣如诉的演奏外,有「东西合璧的夜莺」之称的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的咏叹调式演唱更为乐曲增色不少。实为一首不可多得的精品! 陈坤鹏的《阳关三叠》——二胡与扬琴的三重奏是对此曲的另一种阐释,采用了基于同一音乐轮廓的自由反复、变奏、展衍、或即兴发挥手法(主要表现为各种扩充手法,有时也有简缩手法)来组织结构音乐。这些音乐的共同特点是:在反复的重奏中,既含音乐的可变性或即兴性发挥,又能强调音乐各段都自求平衡、圆满和自行结构封闭。四个声部主题此起彼伏,就像三个人共同诉说着这个故事一样,各声部之间的衔接自然,再加上模拟古琴吟、猱、绰、注的重压揉弦、同指滑音和迟到颤音等技法的适时运用,将离别情绪充分发挥出来,最终三个声部以高音2的泛音结尾,音乐空灵悠远,留给人无限的遐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们从各种传谱中可以看出,《阳关三叠》曾发展为文人雅士珍爱的一首琴歌,也是在明清琴谱中传谱最多的一首琴歌。可以看出中国传统音乐在其流行和发展过程中,其精神内涵虽没有发生变化,但在音乐的形式乃至内容上是会发生“流变”的,而这也是民族音乐发展的一个正常规律。同时还可以看出中国文人对这首作品的珍爱,并不断地对它进行发展,使这首作品成为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二胡曲《阳关三叠》作为一首传统名曲,它所蕴含的情和意是无限的。对于演奏者来说,要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技巧以体现乐曲之丰富内涵,对乐曲情和意的体验,特别是一种带有开拓、挖掘性的体验,无疑是艺术再创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成份。同时这种开拓性和挖掘性也是一个好的演奏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吴相洲.唐代歌诗与诗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萧涤非,周汝昌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3]靳学东.中国音乐导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4]叶栋.唐代音乐与古谱译读[M].陕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出版发行室,1985. [5]蒋菁,管建华,钱茸.中国音乐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朱州.中国传统名曲欣赏[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7]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8]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9]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37a254f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