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性与交融互补性 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的根本差异: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释道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而在中国文学艺术的审美领域,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影响最大,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原因在于它们站在各自不同的立足点上来看待社会和人的本质。 1、儒家美学是一种伦理学的美学,道家美学是纯粹的美学 儒家美学以氏族血缘传统为根基,在美与善的关系中寻找美的本质,追求美善统一境界,体现美学与伦理学的一体化。这种思想,强调审美和艺术的社会作用,重视审美和艺术的社会功能,形成了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良好的传统。但是,由于在儒家的思想中,美处在从属于善的地位,只是善的表现形式,因而美与善的统一经常是一种外在的统一。当善被片面地加以强调的时候,就会导致对美的否定。儒家虽然要求美与善统一,但却又无法消除美对于善的从属、附庸的地位,美自身不同于善的独立的价值始终未能得到充分承认,这就束缚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的发展。道家美学是纯粹意义上的美学自然无为是道家对于美的根本观念,是道家哲学和美学的核心。而这种观念是以顺应自然规律而取得高度自由为美,也就是以自然规律和人的自由的高度统一为美。在道家的观念里,美包含了善而又超越了善,从而美也就获得了它自身独立的崇高的价值,不是善的附庸,这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果说儒家美学还是一种伦理学的美学,美学是处处依附于伦理学的,那么道家美学则是超出了伦理学的,它已经是纯粹意义上的美学,其地位高于伦理学。 2、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的鲜明特征 儒家以仁义、中庸为美,都是由意念、伦理、道德等思想境界的修为而出现的感受。道家以道德、知足为美,讲究遵循大道贵信上德,是由宇宙的辽阔、自然的完美和人类局限而来,是从有限和无限、无为与有为的辨正中而出现的感受。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儒家视善为美的根本,它极其重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审美与艺术,用社会性的伦理道德思想去陶冶感化人们的感情。从审美感受的角度去看,道家的这些说法并不是荒谬的无稽之谈,而有着深刻的意义。在中国美学史上,如果说儒家美学在阐明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那么对审美与艺术创造的特征的深刻认识,则主要应归功于道家。后世关于审美与艺术创造的特征的种种说法,基本上是渊源于道家的。 第二,儒家视善为美的根本,因此它对于美与艺术主要是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一角度去观察的,它所强调的是个体的道德精神之美,相对来说比较忽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去观察,忽视自然美。道家则不同,它极为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人同永恒无限的自然的合一看作是最高的美。道家比儒家更重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去观察美的问题,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自然美的理论大部分是由道家奠定的。中国艺术所特有的空间意识,即对无限广阔自由的空间的追求也同道家分不开。 第三,儒家在审美的理想、趣味上,处处要求用伦理道德原则去规范个体感情,比较重视一种有严格程式的人工的美;相反,道家处处要求任情适性,使个体的感情获得充分自由的表现,其基调经常是奔放自由的。 第四,儒家美学对不合理的社会政治是主张加以揭露批判的,但这种揭露批判最终仍然是为了更好地实行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所以,“怨而不怒”是儒家的基本思想。道家则不同,它有着远远超过儒家的批判性,因为它对于阶级社会的文明是持强烈的否定态度的,非常大胆而有力地揭露了它的虚伪和黑暗。 第五,道家仅仅是否定世俗所追求的各种有害于生命的美,反对把对声色美的追求看得比人自身的生命更重要。在道家看来,真正的最高的美在于人的生命的自由发展。儒家认为感性形式的美在于它表现了伦理道德,道家虽不否定感性形式的美,但认为真正的最高的美是超越感性形式美的一种自由的生活境界。这是比儒家更为深刻的看法,它开启了后世中国美学以“意境”为美的理论。 3、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的互济合流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追求动态的平衡、自然与人的和谐一致的天人同构思想以及宗法制度为核心,并以此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互济合流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儒道两家的美学看似互相对立,但对立的观点经常是互相补充和互相转化的。儒家美学自觉地担当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道家追求的是个体生命的永恒、精神世界的超越,瓦解理性的束缚,尽可能地依照天道自然来完整自己的生命。道家美学追求现实之外的绝对自由和纯粹精神,把人从外物的统治压迫中解放出来,重新确定个体的生命意义,不但扩展了审美的范围,发挥了审美态度的主动性,也为建立在完善宗法制度的伦理道德上的儒家美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得中国古代美学有了很强的互补性和共容性。 4、总结 儒道两家美学虽然各有不同的观点,但又有着明显的共同之处,即都是在肯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精神、必然与自由、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个根本前提上来观察美与艺术问题的。儒家美学是功利的、实用的,是与政治息息相关的;道家美学是超功利的、“无用”的,与人世间的事物无关。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两大基石,儒道美学异质而同源,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于审美领域,使中国古典美学呈现出多元的形态,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的特色。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对于稳定社会,疏导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关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前我国社会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关键时期,儒家和道家的美学思想仍将为促进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本土理论资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398feaab9f3f90f77c61b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