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思想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要求追随到最纯真最至美的国学文化,本文就“儒道互补”这一思想来阐述一下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儒道互补;大学生;德育 李泽厚先生曾提出过一个极为著名的观点,即“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这就是“儒道互补”。[1]“儒道互补”不仅仅是孔子与老子思想的碰撞,更是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启发与传承。 一、以儒家的“君子、仁义”做人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第六》)孔子眼中的君子是质朴与文采的结合恰当才配的上君子。这就告诫我们学生在成绩优秀的同时还要有质朴的品格、智慧与文采才会称得上“君子”。君子的作为是“君子喻于义,小人欲于利。”(《论语•里仁篇第四》)当代高校的文化教育水平现代化的教育设施日渐完善,然而德育教育却日渐缺失。子曰:“敏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论语•学而篇第一》)孔子眼中的君子告诫我们吃饭居住可以不舒适,但是在言行上应该磨练自己,在学习上应该请教志行高尚的人学习指导。我们的言行没有做到三思而后行,往往因为自己年轻的鲁莽轻率而导致同学关系不和睦。孔子教导我们君子要做事先思考,有了错误要改正,正如孔子的弟子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即使犯了错误也要及时改正不重复犯错。作为学生与同学关系融洽,还要尊敬师长,孔子眼中的尊师不仅是见到老师要行礼问好,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我们要向品行高尚,知识渊博的老师请教,体现在对长辈的尊重,对文化的崇敬。“仁义”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理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孟子•告子章句上》),儒家眼中的性善,是仁义理智最基本的思想。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向我们阐述了仁义之心,与有德行的人在一起,“德不孤,必有邻”。这都告诫我们大学生要心中有仁德礼仪之心,才能有所成就。 二、用道家的“自然”养性 老子的道家思想体现在“圣人不仁”,虽然我们大学生还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但是我们可以用“道法自然”静心养性,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些问题。“上善若水”老子告诉我们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正因为不与万物相争所以才不会引来责备。老子的话告诉我们最高的善,似乎不会让对方有所察觉。道家的自然可以让我们面对一些浮躁与不解时淡然处之,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持而盈之,步入其己。”(《老子•第九章》),老子在这一章谈到,当累积到要溢满的时候不如及时的停止。已经锤炼得很锐利,那么就一定不会长久的保持。老子的这一章在告诫我们过犹不及,这对于当代大学生90后的年轻人,积极中带着锐气,又锋芒毕露,过分的争的荣誉、机会导致大学校园一些不和谐的一幕幕发生。如果我们用老子的思想静心养性,具有独立的人格,平和的心态,过硬的本领,如果做到这一点那么在收获友谊的同时也一定会有更长足的进步。 三、儒道互补的德育价值 儒道互补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髓,它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它告诫我们: 1.进退有度的人生观 在儒家思想中求得仕途做官,即使面对人生的逆境,道家思想学会退步也是一种进步。正是这种进退有度的人生观指引我们当代大学生不骄不躁,在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用平静和谐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用豁达与宽容面对人生的得与失。 2.“和谐”观是根本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主张和谐的“天人合一”,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与人的关系都讲求和谐。孔子在政治上讲求“仁政”并主张“礼乐”不急功近利,讲求和谐。道家思想“道法自然”,不仅指客观的自然,更讲求顺其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和谐。“和谐观”的树立体现我们民族的包容与开放,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养成“和谐”的做人、处事的原则有着积极的作用。儒道互补的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深远影响,儒家的积极进取,道家的致虚宁静、内心的清静。让我们既可以有对工作的积极上进,又可以养成宁静养性的生活态度,这样的德育观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bac8fd484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