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系私人的道德》 --《乡土中国》费孝通 一、课程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包括:“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分享能够刺激学生更好地阅读,分享时,观点、方法的碰撞,也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有更深、更广的收获。设置批读展示评价课,一方面可以展示学生的批读成果,为其进一步研读文本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教师也能从中发现学生学习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引导、帮助,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 二、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该书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沿着作者的思路,可以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虽然事过境迁,但作者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仍然充满活力,值得借鉴。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章需建立在学生对于《差序格局》一章理解的基础上,一个形成了差序格局的社会,其道德形式、道德内容也势必受到差序格局的影响。另外,此一章节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学生的批注更能呈现他的联系迁移能力和思考能力。对这些批注的展示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学情分析 上一堂课,学生已经借助《<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学习了如何批读,并按要求主要对“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两个个章节进行了批注。由于上节课强调的是做批注的几种方法,对于其中的认知、思考过程还讲解得不够细致,本节课的批注有可能质量不高。同时,学生对于部分较难的段落可能呈现一种茫然之态,读后无物,需要恰当时机的引导。批注之后可能产生的问题也还未得到解决,迫切需要解决。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熟悉《乡土中国》的前几个章节,能够说出差序格局的定义、说出东西方道德观念的差别等; 2.学生批读之后,能够借助老师的帮助,对《乡土中国》中《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章相对专业的内容产生真正的理解和思考。 3.学生能够从有趣与否、有疑与否、有得与否、有补与否四方面对他人的批读展示作出评价。 4.学生能够从情感上感知、理解中国乡土社会,更进一步对当前的国民特性产生反思。 教学重点: 1.在批注展示中,借助老师的帮助,解决自己产生的阅读理解问题。 2.引导学生评价他人的批注,并从自己和他人的批读中发现可以深入研究的问题。 教学难点: 恰当、适时地引导学生借助自己、他人的批注去解决阅读理解中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 学生讨论、展示交流、互动评价、教师点评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材料:《用批读让理解更深入》学案 学生材料:《用批读让理解更深入》学案 教学环境:学生4—6人组成小组 备注: 1.教师提前收集学生《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这一章节阅读中的问题,将其分类整理,并在课堂上展示; 2.了解学生的批注,借用学生的批注解决学生的问题,如不能解决,则教师提前准备好相关补充材料,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七、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 教学活动一:导入 强调批读的意义,5分钟 导入语:批读是为了在作品上留下我们感发、思考的痕迹,理解批读展示的价也是我们与作者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上次我们说,弹幕也是一值所在,激发学生种批注,那哪些弹幕是我们喜欢看的,且能引起我们思考的呢?主动展示的兴趣,(配合图片) 点出好的批注应有这种呢?(展示网易云音乐上面的点评),有的有趣,有的有的特征,提醒观摩所感,这是能引起情感波动和思考的好批注。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展示时如何做笔还会在章节末尾作出补充、总结,我们读来也受益颇多。这就是记。 好的批注。那我们总结一下,所谓的好批注并没有多复杂,符合有趣、有惑、有得或有补充四个标准之一都可以成为好批注。 我们来看看我们班上的同学在做批注时提出的问题,并试着用我们小组的好批注来解决问题或是丰富理解。 教学活动二:以批注呈现问题,以批注解决问题。 检查学生在《<乡土25分1. 教师分类展示学生在批读完之后提出的问题,由学生借助书上中国>整本书阅读钟 的批注,小组讨论后给出自己的答案或理解。 任务书》上的批注2. 学生针对其他同学的问题展示自己的批注,展示过程中其他组情况,检查学生的可以起来补充。 理解和思考成果。3. 每一组展示及解决疑问之后,教师会适机补充,同学未说清楚在学生疑惑且不能的地方再加明晰。在讲解中引入“黄金三问”,帮助学生真正得到解答的地方给进入文本、理解其学术内涵。如果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能够解予引导、帮助。使决该同学问题的小组,可以请其分享。 学生能够使用“黄为学生讲解黄金三问:思维专家们在面对一个材料时总结了三金三问”法来加深1 个常见的问题,称作“黄金三问”。记住这三个问题,反复练自己的理解。 习,或能养成理性思考、独立判断的习惯—— 教师记录下学生回(1) 这个说法能成立吗?(停下来) 答中的关键词,为(2) 有没有相反或例外的情况?(找替代) 最后的总结作准(3) 如果成立,需要什么条件?(合理化) 备。 在阅读学术专著时,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让看上去比较专业 的表达能够真正被我们内化。以作者的判断(P29)为例,作者认为,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句话仅仅只是读过,不能对我们产生影响,现在停下来问第一个问题:能成立吗?回答:能。后文有解释:此处的从心,不是随便自己,而是跟随礼俗。有没有相反的情况?在乡村似乎没有相反的情况,哪怕是礼俗与法律有冲突时,人们也往往会选择顺从礼俗,比如不到法定结婚年龄的婚姻,请乡里人喝个酒就可以了。最后,此判断只在熟悉的乡土社会成立,再熟悉的现代社区,都很难有被所有人接纳的礼俗。 4. 学生的问题展示、解决完之后,教师总结,并要求学生完成西方团体格局与中国差序格局之下的道德观念的对比表格。以下为参考。 团体格局 差序格局 形式 有架子(国家、团体)一根根私人联系构成的网再有个人联系 络 起源 游牧经济、部落形态 乡土社会、自食其力 道德基团体与个人的关系团个人为中心,克己复礼,以础 体超于个人 修身为本 道德体与宗教相关:每个个体从己推出,没有笼罩性的道系 在神面前平等;神对每德观念(连“仁”也不是),个人公道;人对人相互不同的路线有不同的道德尊重权利,团队必须保要素,没有清楚的个人对团障个人的权利。 体的要素,缺乏团体道德标准。 普遍标有,个人-团体关系相无,根据对象与自己的关系准 同。 确定标准 教师对主要章节预设的批注点及追问、反馈 关于《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章的预设举例: (1) 对比西洋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与差序格局中的道德,用总结性批注来梳理二者的差别。 点评参考:团体格局中道德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 赏罚的裁判者、公正维持者、全能保护者,首相、牧师都只是团体意识的代理人。团体格局中存在权利概念,国家可以要求人民的服务(义务),但国家也得保证不侵害人民的权利。差序格局中,个人的修身、自我约束是最重要的,人和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是个人与其他个人的私人关系。每种社会关系有与之相配的道德要素维持,此也是伦常的体现。 可以说,团体格局的道德是团体与个人之间的博弈;差序格局的道德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具体标准。 (2) 关于儒家“仁”的讨论。 中国乡土社会中没有笼罩性的道德观念,一旦需要具体说明时,就不得不落实到每一项人和人的关系之上去具体讨论。“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对于帝王的忠诚也是私人之间的关系,如屈原“怨灵修之浩荡兮”的怨字,是私人之间的情感,带有情意的不满。 追问自己:是这样吗?论语中的仁最终会落到具体上,孟子谈到的“仁”,意指恻隐之心,这也是具体的吗? 基督教中的神爱世人是笼统的概念,圣经中的个人常常需要听凭神的安排,遵从神的旨意。在《创世纪》中,诺亚方舟一节,耶和华对诺亚说:你和你的全家都要进入方舟,因为在这世代中,我见你在我面前是义人。诺亚也果如他所言,带上了该带的牲畜,最后诺亚的子孙在大地上繁衍。 教学活动三:课堂小结 针对学生在批注展5分钟 1. 由学生回顾批读的类型及促进自己批读得更加细致、深入的思示时出现的亮点和考方法。联想、分类、举例、对比、类比…… 问题,进行合理的2. 总结好的批注具有的特征,鼓励学生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提评价。梳理、总结升,鼓励多思考,锻炼更强健的思维品质。 学生阅读时的思考方法。 八、任务布置 1.根据自己的批注,找到自己在本书中最有兴趣的部分,搜集与该部分相关的资料,对该部分进行阐发,500字左右。 2.寒假时,请回到老家农村去开展一次以“我的乡土印象”为主题的调查活动。并结合《乡土中国》的相关知识,完成一篇调查报告。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4cc1be054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