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名称:《古诗配画:一望二三里》 设计教师:张文玉 活动内容:□民间文学 □民间音乐 √民间美术 □民间游戏 活动类型: 适合年龄:5—6岁 □主题活动 √非主题活动 一、设计思路/活动背景 《指南》指出:学前教育课程设计应从提高幼儿的基本素质出发,考虑每一种教育活动的定位与开展,增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发挥课程的整体效应。 幼儿进入大班后,认知能力快速发展,为了让幼儿能够感知民间文学的魅力,平时我们经常会鼓励幼儿学习一些《古诗》(因为古诗也是民间文学中的一部分,它简短、易与背诵),但发现幼儿虽然很会念诵古诗,却不了解古诗所表达的含义,怎样让幼儿掌握古诗的简单含义?通过多方实践,古诗配画这一形式,就能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包含的一些简单而粗浅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将民间文学有效地融入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这一活动, 二、活动目标: 1、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为古诗进行配画。 2、尝试用遮挡、重叠的方法表现物体间的关系,激发想象力。 三、活动准备: 图画若干幅(有各种各样的房子、花、树等)、绘画纸每人一张、幼儿绘画用品、古筝音乐。 活动过程: 一、理解、想象古诗的意境美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古诗(呈现古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古诗吧。 (两遍,第二遍有节奏有韵味的朗读) 重点提问: 1、读了这首古诗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引导幼儿简单讲述。 我好像看到了房子,有五六间…… 我好像看到了绿绿的树…… 我好像看到了美丽的桃花…… 2、小结:哦!看来古诗里描写的这个地方有房子(出示房子图片)、有树(出示树图片)、有花(出示花图片)……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二、欣赏感受遮挡的美 重点提问: 1、那你觉得这好像是站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些景色的? 2、点读、重点理解“一望二三里”这句话。 3、肢体动作感受“望”的动作,感受远远看物的视觉效果 重点提问: 1、你远远看到的房子在树的什么地方的?引导幼儿大胆的讲述。 1 观察与反思: ——活动一开始直入主题,简洁明了。以文字的形式展现,符合大班幼儿的知识经验,具有一定的挑战。要求幼儿第二遍朗读时像古人一样有节奏、有韵味的朗读,是为了帮助幼儿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通过开放式的提问让幼儿了解古诗描写的一些具体景色,最后由老师小结梳理,提升幼儿的感性知识。 ——让幼儿尝试做望的动作,旨在感受和比较看近的东西和看远的东西有什么不同?让幼儿自己来发现和讲述 ——这一提问主要(理解:门前六七树) …… 2、小结:每个小朋友看到的村庄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树挡住了房子,有的看到了花挡住了房子或树,有的看到了一间房子挡住了另一间房子。 三、尝试为古诗配画 1、请每位幼儿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的最前面的是什么?被挡住的是什么?挡住了什么部位?然后用笔把这幅画画下来。 2、根据幼儿的画面指导幼儿丰富画面,合理布局。 3、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帮助能力弱的孩子完成作品。 四、展示交流 让幼儿说说自己画面中哪些东西被挡住了? 是让幼儿了解诗中所描写的花、房子和树之间的一些位置,正确感知每一句古诗所表达的一些含义。 ——绘画之前让幼儿闭上眼睛,再现诗中所见的景象,体验诗人当初从远处见到的这座美丽的小村庄,为下面的绘画做好铺垫作用。 ——最后的讲评围绕活动目标,使整个活动前后呼应。 对本活动设计的感想总结: 《纲要》指出:能在艺术活动中自然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能力。 整个活动设计围绕古诗而进行,从念诵——理解——感受——创作,层层递进、有疏有密。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为幼儿的绘画做准备,从引导幼儿发现、寻找古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色到这些景色所占的空间位置……都一一详解,这些都为幼儿给古诗配画奠定了基础,激发了积极地创作兴趣。在孩子们作画的过程中,我借用了古筝的古典音乐,为创作绘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悠扬的古典音乐,让孩子们心情很舒畅,作画的兴趣与平时也不一样,真正体现了孩子们对民间文学——古诗的喜爱。 其次,我所提供的三幅范例图画,也为幼儿的作品创作和想象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因为不同形状的房子、形体各异的花朵、婀娜多姿的树,让幼儿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能更好的将自己感受到的周围环境和艺术作品中的美大胆的表现出来。 附:相关教材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503460ca6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