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媒体实验室

时间:2022-07-13 09:42: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橙媒体实验室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传媒科技 2015年第3



《中国传媒科技》:“赞赏”模式很赞,但要想成气候,是否会存在一些问题或难点?毕竟它确实是打破原有的市场规律的。

王留全:作为一种全新的出版模式,一开始被作者、出版社、读者接受,一定是相对困难的,赞赏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这和大量新兴的事物自产生到壮大是一样的,也因此,赞赏在出版层面,服务的对象既有作者,也有出版社,正是希望大家与赞赏一起,对出版环节做优化,为读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图书。

《中国传媒科技》:您曾说过“‘赞赏’发展的越好,我的作用就越小,甚至可能有一天,作者不需要我就可以完成出版”,请您解读下这句话。

王留全:赞赏是以平台化的模式来为作者服务的,在这个平台上,作者发布项目后,赞赏认证过的出版人,可以对发布的项目,进行出版选择,出版人会为选择的项目,进行一系列的出版后续安排,并最终完成一本书的出版,赞赏越成功,加入到赞赏平台的作者和出版人越多,我个人在出版环节上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会越小。

《中国传媒科技》:据了解,两万块大概只能买一个书号,图书出版环节里印刷费是最大的支出,赞赏出版的印刷费用怎么操作?

王留全:两万元只是赞赏出版一个项目的最低出版启动资金,并不代表一本书的实际成本真的仅有两万元。在赞赏的出版模式里,赞赏与合作出版社之间不是书号买卖关系,而是互相协作互相服务的关系,两万元的启动资金,既是对一本书市场价值的一个简单判断,也是为了保护合作伙伴的风险收益。

《中国传媒科技》:和传统出版社是竞争还是共赢?

王留全:赞赏所做的是对出版环节的优化,完成一本书的出版,离不开出版社的参与,二者之间,自然是共赢。

《中国传媒科技》: 是否担心“ 赞赏”被复制?

王留全:在国内当下的商业环境里,这个难以避免,我们更在意的是自己能做到多好。

《中国传媒科技》:感觉“赞赏”绝不仅仅如此,未来目标是什么?

王留全:赞赏起步还较短,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平台化也非一朝一夕能做到,这会成为赞赏一定时期内的主要努力方向。

《中国传媒科技》: 在《新媒体十讲》之后,有没有新的记录?

王留全: 距离这个项目发布时间还短,暂时没有新记录。

出版众筹模式无疑是一个很吸引人的模式

巴宇澄:浮世云书CEO




“ 赞赏” 所采用的是出版众筹的商业模式。将众筹模式引入出版行业,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对于作者而言,出版众筹模式可解决出版资金的问题,还可得到来自于平台方的相关出版服务,以最少的代价实现出版的梦想;其二,对于平台方而言,出版众筹模式既是一个探查市场需求的工具,也是一个市场推广的工具,可以在新书出版前就预先了解目标市场,为出版找准方向,并进行市场预热;其三,对于读者而言,读者可在出版众筹平台上快速找到自己喜欢的高品质读物,因为平台所展示给读者的读物已经是经过平台筛选的精品读物,同时读者的喜好将决定一本书的命运,这让读者从单纯的图书消费者转变为出版参与者。

从市场学角度评判一个商业模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这个模式是否能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带来价值。从以上分析来看,出版众筹模式无疑是一个很吸引人的模式。当然,众筹对于出版这个传统行业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一段时间来培育市场。庆幸的是这是一个好时代,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快速性给新事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互联网用户更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易于接受新事物。

出版众筹模式是具有可行性的,但一个项目能否成功关键还是要看运营。“赞赏”在内容上的优势毋庸置疑,但似乎缺少了一些互联网基因,用户体验还有待改进。

解决了图书亏损的尴尬局面

Monk:图书公司流程编辑

在纸书日渐衰落的今天, 传统出版行业对选题的开发与挖掘愈发的谨慎,它承担了一本书在运作过程中的绝大部分风险,包括稿费、编辑费用、印刷费用以及发行费用,所以以现阶段的版税与作者分成是一个合乎情理的模式,毕竟作者是不用承担经济亏损这个风险的。

说到赞赏,它实际是从最开始就解决了传统出版模式中发行渠道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图书亏损的尴尬局面,这应该是赞赏这个产品最有市场竞争力的特点,也确实可以做到作品与读者的精准投放。

不过会有两个担心: 第一, 在赞赏的“几乎”B 2 BB 2 C模式下,之所以说是“几乎”,是因为出版社的作用绝对不可以被忽视,包括它的编辑能力、策划能力、书号以及发行能力,出版社是以出版盈利来自给自足的,如果有一种新的市场模式在以依赖它的基础上来灭亡它……应该大多数出版社都想的明白吧。所以让作者、出版社、读者以及赞赏本身一起实现共赢, 赞赏才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第二,在现有的赞赏系统中,看到所有的书都是100元,甚至200元的高定价,即使在粉丝经济的带领下能够有一部分人对作者进行支持,但长此以往是否会让读者对赞赏的短平快盈利模式有异议不得而知,但确实是个潜在的问题。

“赞赏”的出版再造并不彻底

雷玟:亚马逊中国数字内容总监

“赞赏”让作者与读者建立直接的连接,在作者创作之初及整个的创作过程中都和读者进行有效的互动,由读者对作品进行直接的评判和投票而不再经过出版社的代理阅读和筛选,这是我赞赏的互联网思维下的出版行为重塑,它使创作者和最终体验者无缝对接,使反馈即时传达,创作者与最终体验者在互动中即建立了一部作品的生态系统。

遗憾的是,“赞赏”的出版再造并不彻底,依然没有摆脱出版社的中间环节及以纸质书为出版最终结果的思维习惯。在我看来,作品抵达读者即已实现出版。什么方式能够使作者没有


任何门槛地发布其创作,使一部作品无障碍地接触到最广泛的潜在读者,这是以作者和读者为导向的出版再造的本质价值所在。

赞赏出书,不可大面积复制

张英:腾讯文化中心总监、资深传媒人

赞赏出书,不可大面积复制。它基本上是依靠明星、名人的粉丝效应,和微博大V是一个道理。而且众筹之前,书的质量无法保证,完全靠以往的作品和人品拉动付费。所以说还是粉丝经济,粉丝不会管内容质量如何。但真正认真的读书人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为常态,只是偶尔为之。

当时电子杂志热的时候,徐静蕾、杨澜、陈鲁豫、李静等人都办过电子杂志,利用粉丝量去要广告, 几期过后质量不行,广告商也不愿意再投资,后来就熄火了。因此,我不看好这个模式,只能说是小打小闹,不可能成为模式和气候。

这和网络文学作品付费下载一个道理。曾经斯蒂芬金的一个长篇小说,独家网络发布,当时确实付费订户非常吓人,收到的钱远远超过纸书印刷,把美国出版商吓坏了,结果第二本如法炮制的时候,结果一般。现在,他的书还是印刷为主。当然,对冷门的学术书,对教授的小范围的专业书,是有市场的;对少数类型书,明星名人、大V公知等,不求赚钱,就是炒作、互动下,作为眼球经济找到其它商业机会和可能性是可行的。但它只是补充,局部,非主流。

很简单的道理, 很少读者愿意为看不见,没有安全、质量保证的东西提前付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6160c9427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