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情感论 摘要: 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特殊形态,离不开人类的情感这个重要的因素。文学情感又是不同于日常情感的。通过文学活动可以使主体丰富情感体验、深化情感认知、补偿或宣泄情感欲望、提升情感品味等。在当今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变化复杂,文学审美的情感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文学 情感 功能 人生活着,必定对生活有所要求,有这样那样的需求,在所有关于“需要”的理论中,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他认为,生理需要被认为是最低级的需要自我实现被认为是最高级的需要。人在物质生活满足之后必然会产生精神需求的。物质的丰裕不能满足人类的情感需求。在只重理性、不重情感的文化氛围中,在只讲实际、无视情感的客观环境中,肯定会使我们对情感的需求趋向被动和麻木,使我们的情感触角变得迟钝,使我们的情感能力逐渐退化。在中国文化所长期孕育的情感态度与情感特征这个环境下,在现代社会转型与商品经济条件这个大潮中,情感的培养与开发更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美学大家朱光潜曾经说过:“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的飘来忽去的心境。”。文学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方式,正是用来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就在于把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并使之成为人类内在的本质和需要,人类的生存正是以满足这种更内在更本质的需要而展开的本质和需要。文学正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正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描写的那个老人与海的故事,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描述老人怎样搏斗怎样艰难最后却带来一只骨架子回来的故事,最终要通过故事表现了老人的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表现的是人类悲怆命运,在这过程当中人性得以升华。 首先,文学审美活动可以丰富主体的情感体验。在人类的所有精神产品的形式中,只有文学以感性的方式给人以巨大的心理慰藉。情感是丰富多样的。当然,读者也可以“千百化身”,去体验人物与作者的状态。现实生活中,人的直接生活经验总是有限的,文学活动给情感体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即“为我们的情感经验增添了新的东西”。通过文学审美活动,可以有效地丰富主体的情感体验。 其二,文学审美活动可以补偿主体的情感需求。文学审美的情感功能虽然不是直接的现实的情感的满足,但它可以通过情感宣泄、表达与交流,尤其是通过情感想象,有效地补偿人对现实情感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人有很多情感需求是不能或难以得到满足的。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人的情感压抑状态,形成负面情感因素的郁结。文学活动通过情感的想象、表现与鉴赏,达到情感的宣泄、转移、倾诉、补偿、交流等多种效应,使负面情感得以疏导。 武侠与爱情是长盛不衰的两个题材。情与侠在本质上正是人对平凡生活的情感想象。金庸的武侠小说让人们产生除暴安良、寻求正义的思想,在现实生活遭遇不幸或者社会不公平的现象的读者们,就容易被小说抚平一下心理的创伤,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乌托邦世界。还有琼瑶阿姨的爱情小说,男主人公多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属于中上阶层,而女主人公多俊俏美丽,温柔甜美,描写的爱情感人至深,满足现代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其三,文学审美活动可以提升主体的情感品质。文学中的情感是经过审美规范的,不是生理情绪,也不是情感宣泄。正如维戈斯基所言:“艺术情绪本质上是智慧的情绪。”文学活动过程中,作者的情感体验与表达,读者的情感接受与交流,都包含了对情感的审美评判。因此,文学审美的过程也是情感提升的过程。 艺术作为一种情感的形式,它自然地具有着一种能动力量,可以训练人的感官,使人可以用艺术的表现性的方式去观察自然,“它培养我们在观看、倾听和阅读艺术作品时如何去获得一种形象,这事实上也就是培养人们的眼睛成为艺术家的眼睛。所谓艺术家的眼睛,就是能将看到的事物(声音、运动、事件)同化为内在形象的眼睛,也就是将表现性和情感滋味移入到外部世界之中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人们就能把表现性和情感意味移入到外部世界之中,从而使现实世界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变为情感的符号,具有了人的意味。也就是说艺术可以在无形中提高人的审美态度与修养,有助于人们生活的美化,有助于培育人们健全完整的人性和人格,所以艺术是有利于社会的,有利于民族的。正如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诗人和经典作品激励着我们国家的每一个人,比如屈原的《离骚》激起我们的爱国热忱,文天祥的《正气歌》给我们激进的力量,岳飞的《满江红》给我们以振奋。 所以,苏珊·朗格特别地强调:“一个忽视艺术教育的社会就等于是使自己的情感陷入无形式的混乱状态,而一个产生低劣艺的社会就等于使自己的情感解体,这恰好是统治者和政客们所要利用的一个主要的非理性因素。”艺术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的符号体系,它不同于科学、哲学、道德、宗教的符号体系,它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据一个非常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它在情感认识与情感教育方面都有着其它符号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在我们这个国家社会转型与市场经济条件大潮流下,提倡人们的审美情趣,既是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保证。在科学教育已深入人心的时代,面对民族传统的情感特征与商品经济冲击,审美教育与文学实践更须我们足够的重视与关注。 参考书目 : ①朱光潜:《无言之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美]苏珊·朗格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3年版; ③宗白华:《天光云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6815ea6fe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