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对文学情感性特征的理解

时间:2023-09-28 17:20: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我对文学情感性特征的理解

08级汉语言(1)班 沈毅

摘要科学成就了世界伟大的改变,但改变不了人生的基本事实。生命原本是简单纯净的,亘古不变的是我们人性深处质朴的一面,比如诚实善良,温柔敦厚,比如坚强勇敢,当然,还有真挚的爱。文学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它尝试着用语言建构现实世界这样的一种方式表达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这种体验和思考,正是基于我们最普遍的人类情感。

关键字文学 情感 人性 文学作品

正文:众所周知,情感性是文学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强调文学艺术情感性的观点就像一条粗大的红线贯穿始终。在西方文艺理论史上,18世纪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也非常重视作品的情感性的表达。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的文论家就提出文学是基于普遍人性的,而人性,则是人类情感的源头。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形象性,情感性,虚拟性是文学的三个审美特征,如果说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外在标志,那么情感性就是文学艺术的内在品格。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的,或者说包含着大多数人的情感。文学作品往往承担着这样一种任务,那就是启迪和教化读者。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曾这样对艺术下过一个结论:艺术是这样一种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的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文学属于艺术艺术本身是如此,文学自然也是如此,作家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读者,而读者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体验到这些感情,与作家和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

所谓共鸣,也就是指文学接受者在文学传播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学创作者在文学作品中传达出的浓厚的人类感情,进而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感,因而身心愉悦,在某些人生经历的感情体验上不再孤独。可见,文学的情感性,大多是基于普遍人性的。我国当代文学家梁实秋先生就曾这样说:文学是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的。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往往从人类最纯真的感情出发,基于人类最普遍的情感。读者或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而怜生恻隐之心,或为拔刀相助的英雄儿女突生爱慕之情,或为主人公的不为人生挫折所羁绊,于进取向上的精神面貌而生出敬佩之意。梁实秋先生也曾说,“人性是超阶级的,资本家与工人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祈求身心的愉快,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

当然,人性是复杂的,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的人生才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从




另一个方面而言,梁先生的话似乎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从生物个体而言,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生活在自然界中,在对于人生的思考过程中都有着某些相同或相似的观点或理念,比如一个母亲生活的出发点往往是为自己的子女,比如相爱的两个人唯有真诚相待才能携手走到人生的尽头,再比如人与人之间平等的观念,不惧强,欺弱等等,这些观点,是从最基本的人性出发的,每个人在独处的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就会发现这些才是自己人生真正所追求的,所向往的。文学作品正是从这些观念出发,展示了身处现实环境中的人的心酸悲苦,继而和读者产生共鸣。

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经历人类千百年来的精神成长过程,这大大拓展了我们的精神空间,让我们对人类的各种生活有所感悟,对人类的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所了解。在这样的一些情感的熏陶下,我们将会培养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良好的分寸感,使自己充实而知性,谦虚而随和。我们应该懂得,文学作品不是生活的装饰,而是生命的觉醒,它通过它所描绘的情感世界传达出一种力量,让我们更有勇气去面对人生,面对人生中的生老病死,聚散离合,喜怒哀乐。夏目簌石先生在他的后期创作小说《心》的第四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是用来描写淡漠的先生的,“……大凡这类事先生经常是我失望,先生既像有所觉察,又似乎浑然不觉。作为我尽管屡屡品尝轻度失望,但又不想因此离开先生,或者不如说与此相反,每给不安摇撼一次,我就想往前跨进一步。我想,若再往前,我所期望的东西就会迟早出现在眼前,让我心满意足。我年轻,但并非对所有人都有如此一腔热血,都如此以诚相待。我不知何以对先生有这份心绪,直到先生已不再人世的今天才明白过来:先生原本就不讨厌我的,先生对我的不时流露的看似冷淡的态度和缺少人情味的举止,其用意并非要疏远我,那只是心灵遭受重创的先生向我发出的警告,警告企图接近自己的人立即止步,因为自己不是具有接近价值的人,看上去不理会别人好意的先生在蔑视他人之前,首先蔑视了自己……”簌石先生在这里就通过对先生的描述表现了一个人内心深处思想的矛盾和冲突,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许都或多或少的有过先生这样的想法,先生在年轻的时候做了他自己认为不该做的事,年老时就希望用沉默这样一种方式救赎。在经历了这些痛苦的事情后看淡了人世,尽管先生在内心深处是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人,但他不肯原谅自己年轻时犯的错,害怕自己再去伤害其他接近自己的人。作者很好的抓住了人物这时的心理情感,将先生内心深处的纠结描绘得淋漓尽致。作为文学接受者的读者在读到这里时往往能体会到先生所处的境地。文学品正是通过这样的感情来展现普遍人的情感,我们每个人不一定都有时间在短短的数十年间悟得这些真理,所以我们需要文学来扩展、来验证、来反省、来安慰人生。

看过《阿甘正传》的读者都会为阿甘的智商缺陷生出怜悯之心,都会被阿甘对珍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13cdef235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