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言绝句《静夜思》

时间:2022-07-30 12:11: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唐诗:五言绝句《静夜思》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 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 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 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 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所以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相关 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因为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


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 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 焦点。我们能够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 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 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所以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 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 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 ‘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 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 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 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 椅”、“绳床”。古时一种能够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 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 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 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疑:好像。 举头:抬头。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 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不过 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 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 字,生动地表达了


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 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 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 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 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 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个动作描画出诗人完 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 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 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 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 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 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 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 仅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不过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 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 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 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 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 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 不过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69f2031de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