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史记》人物形象

时间:2022-12-18 21:13: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史记》人物形象塑造的分析

范媛媛 学号:3090103008 《史记》是传记文学的鼻祖,将史学与文学熔于一炉,成为无数历史家和文学家借鉴模仿的典范。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写人文学,塑造了一百多个典型传神、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突破了写史不重写人的框框,开创了史书的独特写法。本文探讨了司马迁刻画这些人物形象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

一、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互见法”。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因为《史记》是以人物为本位的,往往需要在许多人的传记中涉及同一件事,为了避免重复而又能把事件叙述清楚,司马迁就在不同的传记中从不同的角度叙述同一件事。这样既突出了每个人在这件事中的作用,又不致给人以重复之感。汉高祖刘邦,作为一代英主,他聪明机智,善听臣言,善于用将,有一统天下的辉煌业绩;但作为一个人,刘邦也有不少的缺点,他的流氓无赖,他的将兵无能,他的自私残忍就在《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张丞相列传》中附带几笔。

司马迁通过“互见法”,既留给我们真实的历史,又让我们看到了生动,鲜明而又完整的人物形象。

二、虚实相生,塑造形象。我认为《史记》对后世的贡献不仅仅停留在史学价值方面,其丰富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已大大超越了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中的任意一部,用文学化的色彩去表现人物形象,这也是《史记》区别于其它史书的亮点之一。《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话:“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一段话深深地体现出英雄末路的悲情,也让我们看到了外在刚毅而勇猛的项羽此时此刻之脆弱。然而项羽此段之自述是否真实,项羽兵败至司马迁时代相隔七十多年,而在《史记》以前的其他作品中均未见此段出处,那么此段叙述由谁来记录,又由谁来流传呢?所以我认为此段语言描写乃司马迁在写实的基础上加入了适当的想象和虚构,而此短话在全篇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读者看到的是一个充满豪气、霸气又侠骨柔情的英雄形象,虽败犹荣,三军为之动容,读者潸然泪下,《史记》人物


语言对其形象的塑造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度。

三、不以成败论英雄。纵观一部史书,是由一幅幅悲壮的画面组成,《史记》正是一部由悲剧人物的崇高美贯穿始终的巨著。不管是众多的历史人物还是纷繁的历史场面,也不管是他那独特的文章风格,还是写作时的文意,都饱含着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史记》中的悲剧人物虽然形象多样,性格各异,但它涌动着的却是一种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看了只会使人心生同情怜惜,而不会使人意志消沉。如霸王别姬的场面也很典型。的确“力拔山”“气盖世”的项羽败了,他悲愤自己竟败在刘邦的手下!在这里司马迁把自己的满腔激情溶进了字里行间,喊出了他胸中的不平和遗憾!在激烈矛盾斗争和惊心动魄的场面中的项羽,凭他那倔强的性格、坚忍不拔的意志、一往无前、压倒一切。但是项羽最后失败了,可司马迁却从不以胜败论英雄,在他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就是兵败而死,也死得凛然正气的英雄!从“四面楚歌”到“乌江自刎”这段文字饱含着司马迁的泪和恨!《项羽本纪》中这些紧张而又激烈的场面描写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而且使项羽这一悲剧人物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四、两两对照,烘托人物。司马迁善于使用对比衬托来突出人物性格。在对比方面有不同篇章之间的对比、也有同一篇章中不同人物的对比;有并列对比、也有正反对比。如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事故老成的刘邦之间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物,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一样:两人都见过秦始皇,都说过同一个意愿的话,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刘邦却说:“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两人都入驻咸阳,刘邦听从张良等人的建议不入秦宫,封存其资财府库与地方父老约法三章,约束士兵,秋毫无犯;项羽则屠杀烧掠,得其财宝、美女而归。项羽的鲁莽直率,刘邦的持重深刻显而易见,对比使他们的性格表现的更加突出。由此可见,对比在《史记》中有凸现人物性格,表现文章主题,再现历史故事的作用。

综上所述,《史记》在人物传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司马迁在传中对人物进行塑造时所运用的各种描写方法,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司马迁开创了一个传记文学的时代,给史传文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6a15026240c844768eaee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