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世中期,北京附近气候转暖,冰川溶化,汇成河流自西向东从山谷流出,河水出石景山后,经西黄村、小屯、巴沟、北京大学以北、清华大学、清河、洼里、立水桥、沙子营,流入温榆河,称古清河。随着地壳的变迁,北京平原西南板块东北抬高,西南下沉,这也使古清河随地势逐渐改道,从东北向西南摆走。距今三千年左右,河水开始脱离古清河故道,不断向西南方向改道。自元以后,这条哺育了北京的母亲河象一匹脱缰的野马,在北京广袤的冲积扇上肆意横流,成为无定河。 古清河南迁后,其原有故道称为古清河故道,至今依稀可见故道上仍保留3~4米的深槽,3—4公里的宽谷。河谷砾石的矿物成分与现在永定河沉积的砾石一致,而与其下游的温榆河砾石成分不同,证明这里的确是古清河故道。现在也有一条流经青龙桥、过圆明园的小河从此流过,但它与宽3—4公里的清河谷地很不相称,说明现代清河并非古清河。 古清河冲积扇顶部含地下水层厚达30米,其中八宝山——石景山地段,砾卵石层最厚达100米以上,可以储存丰富的地下水,形成地下潜流。据测定,石景山海拔为80米,石景山至八宝山,平均每3公里地形下降10米,八宝山至北京城区,平均每6公里地形下降10米。古清河故道巴沟一带平均海拔45米左右,沿故道向北,地势逐渐降低,清华大学北部紫荆公寓一带海拔约在41米左右。因此,石景山及沿途地区的地下潜流从巴沟低地到清河镇以上溢出地表。清河镇以下,虽地势仍然低洼,但砂砾石层抬高,最深处只有7.2米,不足巴沟的一半,因此潜流溢出较少。地下潜流在巴沟低地一带溢出地表,地面泉流众多,形成河流,此水初时无名,称之为水,或曰大河。 早期古清河河水经常泛滥,长期冲刷河道边缘,使之下切出宽阔的河谷,河谷东岸原有地面成为陡立于河谷之上5—6米的高地。高地状如手掌,平均海拔50米,西南高东北低,侯仁之先生称之为海淀台地。台地顶面的年龄,据热释光测定为距今一万年左右。今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所在地即为海淀台地的西北与古清河故道交界处。台地上干爽宜人,适于人居,周围低地水量充沛,利于种植,古代先民即选择在台地上居住,在低地上种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6feb8b974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