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清河宗教帮派

时间:2023-05-09 03:28: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佛教与道教 清河境内的佛教、道教何时传入,已不可考。据民国23年《清河县志》记载,“清河境内的寺庙多是隋、唐及宋、元、明时的建筑。由此推断,清河境内的佛教、道教应是隋朝时传入的。 民国23年(1934年),全县共有寺庙147处,其中住有僧、道、尼姑的35处。全县共有和尚56人,道士22人,尼姑8人。劝礼村南的寺庙最为兴盛。住有和尚27人,有庙地数10亩,烧香求神、上供许愿者众多,常年香火不断。和尚们也常外出摆道场,做佛事。 东张宽村的尼姑庵,住有尼姑8人。香火也很兴盛。 由于连年灾荒,兵匪扰害及日军入侵,闹得庙塌神毁,断碑颓垣,一片荒凉。抗日战争结束后,所剩寺庙寥寥无几。据县统战部调查,40年代清河仅存寺庙11处,住有和尚、尼姑的只有5处,16人。其中劝礼村南寺庙有和尚6人;许二庄寺庙有和尚3人,其中两个小和尚1947年参军;前桂林寺庙有和尚2人;油坊寺庙有和尚2人,东张宽尼姑庵有尼姑3人,1949其中两个年轻些的还俗结婚,一个年老的无家可归,人民政府安置她在烈士陵园看管祠堂。其它地方的和尚、道士,有家的回家还俗了,无家可归的土改时就地分了土地、分给了群众,器具归公或被各尚还俗带走。 1949年后,境内已没有寺庙及和尚、道士、尼姑。 1949前,人们信奉佛教,但无严格的宗教仪式,只是逢年过节供奉玉帝、菩萨,随着群众文化科学知识的提高,这种迷信思想已逐渐淡薄。 天主教 清河县的天主教是从鸦片战争后传入的。约在清同治三年(1865年)左右,西高庄村刘恒业的祖父从威县赵庄入教,是为清河县最早的天主教徒。他先在本村传了十来户,后来又传到简家那。当时清河属顺德(今邢台)教区,教徒们受洋人的驱使,庚子年间与扶清灭洋的义和团多次发生冲突,有的教徒被杀,没有人敢入教。 1939年闹灾荒,教会出资救济灾民,此入教的人又逐渐多起来。陆续在段庄、连冢寺、城里(今城关村)、刘庄等村也有了教徒。但人数不多,全县在1945年前共有10多个村100余户400余人。天主教均为一人入教,全家皆信。并且幼儿从一降生即为信徒。到18岁时经过洗礼即成为正式教徒。 1949年后,清河县天主教在省天教爱国会的领导下,完全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控制,实行自办、自传、自养的“三自”方针,逐步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 1949年清河县天主教神职人员中有三位神甫,均出自西高庄教会。一为刘全信,1949年逃往台湾,已病故;二为刘全友,60年代定居威县寺庄村;三为刘达,60年代后期病故。有神学院毕业生1人,即西高庄刘宪格,现已年老多病,无力支持教务。 1980年后,县内天主教归邢台教区管辖。因清河县已无神甫,邢台教区天主教会征得清河县有关部门的同意,委派威县的张奎荣神甫兼管清河县天主教事务,主持一切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 1989年清河县有7个乡镇(黄金庄镇、连庄镇、西张宽乡、渡口驿乡、小屯乡、马屯乡、王官庄镇)11个村(西高庄、简家那、后段庄、刘庄、大辛庄、马屯、大寨、大简庄、杨庄、王二庄、大堤)有天主教徒。另外,许二庄、黄金庄、峨二庄、郎吕坡也有个别户信教。全县共有教徒220户,900余人,其中18岁以上的正式教徒620人。教徒100人以上的聚集村主要是西高庄(85户,368人)、简家那(40户,210人)。这两个村均成立了教会,推举了会长。每星期一、三、五早上,礼拜日的上午进行宗教活动。 基督教(新教)也称“耶稣教”。据民国23年《清河县志》载,清河信奉耶稣教最早的是许二庄刘某,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入教,后来又逐渐传到油坊、张庄、赵楼庄、大许庄、鲁庄、谢炉、高家庄、冢子村、东潘庄、赵台头、韦王仙庄、陈二庄、葛仙庄、后倪家村、秦家洼、后吴庄、大寨、小屯、丁龙、范老庄、孙庄、银子王、大辛庄、王二庄、中丁村等村,教徒多少不一,是年共有教徒106人。并在油坊镇东街建有基督教堂1处,面积半亩左右,房舍10余间,由黄英文负责宣教。1934年后,县境内基督教自消自灭,不再活动。 1978年,又有威县、临西的基督教信徒,在清河南部一些村庄重新发展了一批


教徒,全县到1990年基督教徒共364人,受冼礼的正式教徒49人。 1936年前,全县共有西张庄、简家那、前连屯、连冢寺、赵家庄、刘庄、大寨、城里(今城东、城西村)、后段庄等教堂9处。1936年,城里教堂被日本飞机炸毁。1950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对教堂登记造册时,清河县有西高庄、简家那、连冢寺、大寨、城里、刘庄等6处。后被学校或村办公占用。1986年,根据中央关于落实宗教团体房产的政策,经过县委统战部、县民政局详细调查,多次协商,于1988年底将上述6处教堂69间房产一一予以落实,妥善解决。有原物的归还原物,无原物的给一些物料,全部解决了地基问题,基本上达到了乡、村和信教群众的满意。随之,简家那和西高庄教会相继重新建了活动场所。 帮会 六离会 民国14年(1925年)正是军阀混战、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时候,土匪恶棍、散兵游勇结伙树竿,到处打家动舍,横行骚扰,各种会道门、杂牌武装团伙也乘机而起,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清河县的六离会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兴起的。他们利用群众的防匪自卫,护村保家的强烈愿望,先是采用欺骗手段,宣扬入了会可不当半丁,打仗时吞符念咒可刀枪不入。后来又采用不入会就抄家罚款的恐吓手段,强迫群众入会。六离会的名称来源于八卦八个方位的第六位,故名“六离会”。总关目是赵家计的赵万化。他收有很多门徒。先是在周围村庄发展,后来发展到南宫、威县、枣强、冀县等广大农村,方园不下百里。会员多达四五万人。d 1925年,六离会分成两派:一派以赵庄的赵万化和郭庄的焦三等为首;一派以马双阜的张冠敬、刘荣桂一派则叫他们的徒北会员都佩带红兜兜中间一个“坎”字。因其身穿红布衫,都称其为“小红门”。两派互相仇视。不断发生磨擦。民国15(1926)秋末,两派在华庄发生了大规模的战斗。结果,张冠敬一派战败,张冠敬被杀,刘荣桂被赶跑,后被国民党县政府逮捕,于1927年枪决。至今在群众中流传着一个歇后语:“刘荣桂出西门,没咒念了” 参加六离会要举行净身、披场(披法)和吞符仪式。所谓净身,就是让新入会的人先到河里或水坑里洗澡。净身后,再让其脱去上衣跪在坛前。老师父把准备好的香油用火点着,然后把火一口一口吸进嘴里再喷吐到他的脊梁上。披场后接着就是吞符,老师父把用砂写的“发光明光灵灵光”七个字的黄纸条揉成纸团让其吞进肚里。说是吞符后可以刀枪不入,驱祸避劫。 六离会组织庞大,内部等级森严,总当家的称老师父,依次是二师父、三师父、会长、引保师、队长。二师父专替老师父接收徒弟,三师父负责一定范围的道务。各村设会长1人,引保师、队长若干人。 六离会起初设有文场,后来以武场为主。练武时耍枪弄刀,舞棍 弄棒。除少数上层分子和出身豪富的道徒有枪枝外,大都使用大刀、红缨枪之类武器。 六离会县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组织混乱庞杂,在那种局面下,很快变成了为地主豪绅、亲日汉奸后把持的反动会道门组织。清河的共产党组织,统战工作做得好,所以六离会在清河未有发生与共产党相对抗的事件。并参加过攻打油坊土匪头子李天奎的战斗。抗日战争时期,沈庄六离会(红枪会)参加村自卫队,与日军浴血奋战100天。 据民国23《清河县志》载,清河的“理门(即在理)成立于清光绪十八年1893年)山东临清人许上观,山东夏津人邢炯,束鹿人李魁耀先后到清河劝人戒烟酒,当时在理的有325人。后来经陈保珍、薛福魁、潘有德、姜开和、邱善登解囊捐助,在城里买了一处宅基。成立了一处名为“静勤堂”的戒烟公所。民国2年(1913年),北京成立理善劝戒烟酒会”各省成立支会,县为分会,村镇为理善分公所。民国13年(1924年),戒烟酒分会理事长又改称指导主任。席景文、史金声充任理善会主任。先后在坝营、王官庄、黄金庄、谢炉、油坊、大堤、葛仙庄、小屯、连庄成立了分所。在理的有1150人。 到抗日战争时期,“在理”组织则自行解体。 附:会道门 其它会道门组织如一贯道、如意门、东会等,1949年前,由于农村医疗条件差,群众文化落后,会道门组织以治病为名骗取群众钱财,有的造谣生事,散布反动言论,甚至搞登基做皇帝等反革命活动。在1946年土地改革前后,楼官庄的反革命会道门“一心堂”道徒入教必须将全部家产入到“一心堂”里,道徒留长发,穿右襟衣服,他们造谣说:该新主出世,等起手造反时,留长发,穿右襟衣服的是个标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b3d61238bd63186bdebbc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