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教学目标: 1 •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 •初步感知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上个专题中,我们领会了诗仙李白的飘逸豪放,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盛唐诗坛的另外一颗巨星杜甫, 世界。 二、 检查预习 1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变。这首诗属于歌行体,长于 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 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反映人民的苦难生活。 2正音 车辚辚 耶娘 干云霄 戍边 荆杞 陇亩 啾啾 走进他的《兵车行》, 体会一个不一样的 三、 初读全诗,疏通文意 1. 听录音,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如何?节奏如何?(学生小声跟读) 悲凉、绝望、无奈,节奏哽咽难禁(沉郁顿挫) 2•诗歌开头和结尾分别展现了怎样触目惊心的画面?是怎样描绘的? ① 生人死别图(咸阳桥头送别图)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剑各在腰,”士兵整装待发,车马行人众多,叠用两个拟声 词,“辚辚”、“萧萧”渲染出一种悲凉之意。 “耶娘妻子走相送” (听觉、视觉) “走”就是奔走相送,反映士兵家属心情急迫、依依不舍,可能 这一别就是永别了,也可看出朝廷征召的紧急。(细节) “尘埃不见咸阳桥” 说的是人马扬起的灰尘非常大,遮天蔽日,连不远处的咸阳桥都 看不见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当时被征发的人之多,还有送行的人之多。(视觉、夸张)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连续的四个细节动作(“牵” “顿” (细节) “拦” “哭”)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 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集 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 “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干”是“冲”的意思,表现了百姓们哭声之大、之凄惨,直冲 云天,震耳欲聋!由这个“干”字我们似乎能看到送别时那种呼天抢地、痛断肝肠的场景。 清人高宗弘历说“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雨骤至,不可逼视”。 ② 青海头上苍苍的白骨、冤鬼的哭诉 (在青海的古战场,漫山遍野,白骨纵横, 传来凄厉的鬼哭声!) 在阴沉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还不时地 1 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四、再读全诗,合作探究。 1.提问: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 “点行频”(诗眼)是频繁征兵的意思。 道旁过者”、行人”可能指何人? 道旁过者 杜甫 行人 --------------- 征人 2. 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统治者贪得无厌造成更多人丧 开边 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即汉武帝,以开疆拓土著称,此处影射唐玄宗, 生,更多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含蓄地表达了对以唐玄宗为代表的唐皇朝统治者 政策的指责。 结合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 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此时杨国忠专权,谎报军权,弄的民怨 沸腾,多取后一说。 3•点行频给人民带来了哪些苦难? (讨论:请同学们分析感触最深的诗句, 分析。)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戌边。 — 长期服役的痛苦 (长期服役) (对比) ;人过四十,头发渐 等会大家可以结合一句或两句来分析, 也可整体的 (十五岁刚成年的孩子就被征入伍,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 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原本鸡犬相闻的家园荒废) ) I 农业生产的被破坏 (田地荒芜)。 (夸张)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一一 苛捐杂税的威逼 (反问) (田地荒芜,没有收成,“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心态是很严重的, I社会反常的心理(心理创伤) / 而如今因为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 ) 实造成了这种变化。这种反常的心理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心灵带来的严重摧残。 4•面对连年战争,民不聊生的状况,役夫有怎样的心情呢? 敢申恨:并非无恨,而是恨满胸臆,无处可申。岂敢,说明压迫之深,特别是精神上的 压迫之烈。不敢申恨可最终还是申述了,把征夫的苦难和恐惧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小结 车声隆隆,马鸣萧萧,似乎还不曾消逝… 苦,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怨愤的基调。 《兵车行》所描绘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离乱之 现在让我们再读全诗,再一次体味诗歌沉郁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74d07a5b3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