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劳动四种形式的内部逻辑关系初探

时间:2023-06-21 16:04: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异化劳动四种形式的内部逻辑关系初探

作者:王连威

来源:《祖国》2016年第10

摘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理论之一,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核心内容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劳动相异化;人与类存在物相异化;人与他人相异化。这四者之间存在复杂且严谨的逻辑关系,以人与类存在物相异化的人多本质为思考核心,以劳动者与劳动和劳动产品相异化的表象为出发点,以人与他人相异化为落脚点,使得异化劳动的逻辑结构清晰,层次鲜明。

关键词:异化 逻辑结构 类存在物

异化劳动这一概念是《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的核心概念,马克思运用国民经济学知识对异化劳动进行分析,论述了当时资本主义现状下的工人同他的劳动及其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刻批判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以及国民经济学的弊端所在。他的异化理论是在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扬弃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和国民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异化劳动理论作为马克思的重要理论常常被后人提及,但作为异化劳动核心内容的四个规定: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劳动相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和人与人相异化,他们的内部逻辑关系却很少有学者研究,因此本文将对这四个规定的内部逻辑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分工,工资,私有制等详尽的论述,分析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并得出结论: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自身。那么这个异化于自身的人本身到底是谁?由此马克思再一次一针见血的指出:劳动产品并非属于劳动者,并且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也就是说只能是属于劳动者之外的其他人,这个他人不会是神也更不会是自然界,只有人自身才能承载这种统治人的异己力量。这种异化关系,马克思用了四种种表现形式来阐述,即:在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之间、人与人的类本质之间和人与他人之间的异化关系。具体四种形式具有怎样的内在逻辑结构?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确切的逻辑关系?我们通过对原著的研读继续进一步分析。

首先,马克思分析了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关系。其核心思想是:劳动者通过自身劳动所生产的劳动的产品,却变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并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反而同劳动者相对立。并且他进一步解释:工人对自己劳动产品关系就是对异己的对象性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工人耗费在劳动中的力量越多,他所创造出来的用以反对自身的对象世界的异己的力量就会越强大,他所拥有的东西就随之越少。劳动者们创造的物质财富越丰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的資本就越多,而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利并且工人的生活取决于需求,而需求取决于富人和资本家的兴致。原本本该由劳动者占有劳动产品被资本家占有并制定劳动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则,劳动者必须依靠他们的劳动来获取他们维生所必需的物料,因而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对象性关系反过来控制劳动者。

马克思紧接着提出:劳动的外化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他的回答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并非是肯定自己,而更多是否定自己,不但没感到幸福反而感到不幸。他们的这种劳动并非自愿劳动,而是变成了被强迫的强制劳动。由此,他们的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是变成了满足劳动以外的某些需要的一种生存手段。”“劳动不属于他,而是别人的。在此我们看到,劳动者与劳动的异化基本表现在三个方面:1.劳动的目的异化于原本劳动的需要。2.劳动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带有极强的被迫性。3.劳动异化于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属于别人。此时劳动者只是为了获取生存的物料需要而非人本性的劳动的需要。此时的劳动者也从人的层面下降到了机器层面,劳动并非自由自愿而多是不断重复单一的重复性工作,显示了极强的被迫性。此时的劳动也变成了一种商品,且比任何商品都廉价的商品,它的不属于劳动者而是属于劳动的雇佣者。

马克思着重分析人与类存在物之间的异化关系。他首先论述了人作为类存在物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也是普遍的自由的类。人的生命活动,就是人作为自由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与自然界交流的过程。而被当作机器一样的劳动者非自愿的被迫的劳动,完全异化于人本身的类本质,此时的类生活变成了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它使类生活和个人生活异化,并且把眼前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转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但却充满异化的类生活的目的。这种异化,在于异化于人的类特性,即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因为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的正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也正因如此,人才是类存在物。而人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的过程,正是改造世界的过程。改造的過程正是劳动的过程,也正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过程。而异化劳动,异化了人的类生活在对象化过程中的自由意识和能动性。这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核心论点。 马克思先分析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关系,再分析劳动与劳动者之间的异化关系,最后到人与类存在物之间的异化关系。分析的角度从社会层面、从阶级层面、从资本家与劳动者关系层面向劳动者自身与自身的劳动层面、向人的思维与人的行动层面不断深入。如果说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和劳动的关系分析层面多偏向于国民经济学范畴,那么关于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的思考,就多深入到了哲学层面。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除他自身之外的自然界同他的精神本质以及他的人的本质相异化。此时,我们继续跟着马克思的思维,从对工资、资本、分工等的分析出发,思考工人与劳动产品、工人与劳动直接的异化关系,进展到了对人与人的类本质之间的异化关系的思考。这是一个由大到小、由外到内、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过程。作为人的类本质,自由的现实的有意识的能动性被突出出来,这是马克分析异化劳动的核心指向。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因为人同他自身相对立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此时的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此时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人与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人与他人相异化,马克思将作为类存在物的有自由意识的人又纳入社会中,又拉回到每个个体所身处的社会关系中。从自然人角度,从有意识的、有能动性的类存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物的角度又拉回到了社会人的角度,来思考人与他人的异化关系。人同类存在物即自身本质的异化关系放入他所身处的契约社会的社会关系中,便转化为了人与他人的异化关系。人与他人的异化关系是人与类存在物异化关系的社会的外在表现形式。

对这四种形式之间存在的行文逻辑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马克思首先从国民经济学范畴对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逐渐的过渡到对劳动者与劳动之间异化关系的分析,由于劳动的目的相异于劳动的需求,劳动非自愿甚至被迫,劳动不属于劳动者,使得思考从国民经济学范畴上升到哲学范畴,分析人与类存在物即人的本质的异化关系,最终推出对于人的本质的探讨,最后将作为类存在物的个体人放回其所在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思考,得出人与他人的异化关系。

最后,我们提炼出马克思的一段话作为异化理论的核心论点: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的生存手段。纵观马克思的一生的著作,就会发现无论是年轻时期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的原子可偏斜运动,还是《论犹太人问题》中讨论人的解放,亦或是后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意识自由始终是马克思一以贯之的哲学主张。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马克思论述异化理论的的思维逻辑:核心论点是:自由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本质特征。马克思运用国民经济学知识通过对资本主义当时现状,尤其是工人与劳动、劳动产品、资本家的关系来论述当时人与人的本质,即类存在物之间存在严重的异化关系,以唤醒人对自身本质即意识自由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201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C].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王连威,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4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前沿哲学问题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74eb943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