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吴声歌曲与西曲歌之综合研究 《晋书·乐志》: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根据《古今乐录》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吴歌为江南民歌,西曲为荆楚民歌。晋元帝在江东建国,其后历经宋、齐、梁、陈四朝,吴歌西曲因社会环境的改变,受到中原音乐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也产生一些变化。尤其是刘宋时代,由于统治者刘裕是出身行伍寒族,喜欢俗乐,因此本来流行与市井的俗歌艳曲便堂而皇之的进入宫廷。重商风气使商人得以在宫中出入,商人做生意要寻找靠山,当时官商勾结的现象十分普遍。南朝虽有乐府机关,但没有采诗观风的制度,因为朝代的更换频繁,所以没有必要制定长期的文化政策。乐工把流行于民间的吴歌西曲入乐,是为了满足贵族和社会上层阶级的声色歌舞享受的需要。吴歌345首,西曲142首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贵族或文人之手。南朝上层社会蓄妓的风气很盛,家伎的地位介于婢女和妾之间,她们擅长歌舞,是主人举行夜宴时招待宾客的主角。贵族和文人为家伎写歌曲是很平常的事。我写这篇论文《南朝吴声歌曲与西曲歌之综合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吴歌西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定位。吴歌西曲对唐诗五绝的产生起了催生作用,因为五言四句的诗歌形式是从吴歌西曲开始的,后来成为唐诗五绝的形式,吴歌西曲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也开了唐诗五绝押韵的先河。唐代许多著名诗人如李白、刘禹锡、李贺、李商隐等都受吴歌西曲的影响,他们学习民歌的语言和创作技巧。吴歌西曲的语言词汇非常丰富,表达的方式和技巧多姿多彩,特别是谐音双关语,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这种新奇的修辞格,对后世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诗经十五国风是中国最早的民歌,但吴歌西曲可以说是民歌的另一个源头,谐音双关语和江南色彩的郎、欢、侬称谓语已经成为后世民歌经典的传统,可以说是民歌的文学遗传因子(DNA)。这篇论文一共有十一章,包括吴歌西曲的渊源,吴歌西曲产生的时代与社会背景,吴歌西曲的课题探讨,例如吴歌与西曲的异同比较,子夜歌和子夜四时歌的比较,读曲歌中的挽歌色彩和傩文化,华山畿和梁山伯祝英台传说,乐府诗中两莫愁,吴歌西曲与六朝诗人、宫体诗、北朝民歌的比较,吴歌西曲的语言特质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吴歌西曲与唐诗及唐诗人,吴歌西曲押韵新探,神弦歌和九歌的比较,从神弦歌谈中国占代先民的造神哲学和祀神行为,从美学观点看吴歌西曲的语言和创作手法。唐诗的兴盛和南朝的吴歌西曲有一定的关系,吴歌西曲的民歌特质壮大了唐诗的波澜,如果说唐诗是一部辉煌的交响乐,那么六朝的诗歌包括吴歌西曲便是交响乐精彩的前奏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75389e7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