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摩原文及翻译(文言文) 篇一: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细心审读要译句子前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这段话说的方向和范围。 2.找到句子的特点,即得分点。 3.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临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展揣摩。译完全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的根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展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缺乏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明白,语言也不够通畅。这时就要采纳“留、换、删、补、调、缩”等方法。 1.留 即保存法。保存古今意义完全一样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 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存。 ②光武难其守,征询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2006高考天津卷) 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特别难,向邓禹询征询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存。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定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2004年高考吉林卷) 译:因而疑心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擅长渲染,而古人不一定确实是如此。等到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明白古时的人也有如此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明白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存。 2.换 即交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开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这里的“卑鄙”应交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如今的说法。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2006年高考重庆卷) 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约思虑深远作为准那么,把爱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戒备。 “伏”,是谦称。翻译时要将“伏”换成“我”。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五。 “既望”是古代时间称谓,大月为十六,小月为十五。这里七月为大月,故应译为现代的说法“十六”。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译: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天下”。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译:因而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建长城,守卫边境。 ⑥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2006年高考湖北卷) 译:在野廷当官,不明白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明白得有耕作的劳累。 ⑤、⑥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交换。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纳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 3.删 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假设硬译反而别扭或负担,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构造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之”为构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 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其”是句中描绘词词头,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 “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 ⑤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 “仿佛”与“假设”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 ⑥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均为表感慨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可以了,故可译为“啊”。 ⑦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此句为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有何陋”,“之”是助词,协助使宾语置于谓语之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 4.补 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点,可按照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畅。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一样或相近的现代 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还要留意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妻子”“地点”“指数”等,如: ①更假设役,复假设赋,那么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如何样呢? “更”“役”“复”“赋”,均应译为“变更”“差役”“恢复”“赋税”。 ②君恶闻其过,那么忠化为佞。(2003年全国高考题) 译:皇帝厌恶听到有人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7973498f7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