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课文,积累说明文的一般知识。 能力目标: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提炼文章的逻辑结构,培养说明复杂问题的语言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品味文章的逻辑之美,培养科学探究的主动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提炼文章的逻辑结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并用准确的语言条理清晰地阐释。 2.引导学生品味阿西莫夫科普文的魅力。 教学方法: 1.迁移教学法。中学生都很喜欢读科普文章,比如《百科知识》、《科技博览》等等,课前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自然迁移到本文中来。 2.导读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型,在教师有效的导读引领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阅读、探究的能力。 3.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和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词。搜集整理自己曾经读过的科普读物,并总结一下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查阅有关阿西莫夫的生平,课外阅读他的其它作品。 教师:充分准备阿西莫夫的生平资料及作品资料。 教学流程: (一)迁移导入——话科普 师:(开场白)据了解,同学们在课外都很喜欢读《科技博览》、《小牛顿》、《十万个为什么》、《有趣的科学》等等,你能不能介绍一下你读过哪些类似的书籍?并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阅读体会和收获。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话科普) 以上这些书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以介绍和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而且能够将深奥复杂的知识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样的文章我们称之为“科普文”,是说明文的一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科普文,板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作家作品介绍:阿西莫夫 背景补充:恐龙灭绝 (二)导读探究——理思路 由于本文所探讨的不同科学领域的科学发现能够互相影响的问题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其间贯穿着作者的横向联系、纵向对比等逻辑推理,复杂而深刻,所以,教学本文读懂文章是关键。因此,教学本文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提炼文章的逻辑结构,这个过程也是学生逻辑思维得到锻炼的过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只作必要的点拨。 一读:明确本文的写作说明对象,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并判断本文的说明类型。 明确:(1)说明对象: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2)说明类型:事理说明。 二读:为了让读者信服这个观点,作者是怎样进行推理的?能不能用语言进行简述?并勾勒出作者的逻辑结构图?(这个过程较为复杂,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过程中适时引导,并将问题分解,对学生的答案要做恰当的修正,不过要引导孩子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总结:两篇短文共同说明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三)讨论点拨——谈收获 读这两篇短文,你有何感受、收获?(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回答,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感受,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预设答案: 1、获得了不同学科领域的丰富知识。比如:生物学方面,恐龙生存演变的历史、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的分布、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地质学方面,“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说”,“火山爆发说”,“行星撞击说”,斯石英的成因、特性、分布情况,金刚石的特性等等。 2、有了重大发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如:“大陆漂移说”改变了我对地球结构的认识;“撞击说”揭开了恐龙灭绝的千古之谜。 3、似乎跟随作者做了一次科学的探险,获得了一种探索科学世界的乐趣。 4、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作者的推理很严密,得出结论很有说服力,读的过程对我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思维的锻炼和提升。 5、获得了一种写作的智慧,作者层层设疑,步步深入,引人入胜;语言很生动,善于采用打比方的方法,将问题解说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另外,语言很诙谐很幽默,如:“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四)提炼升华——懂方法 1、这是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说明文,通过学习,你能结合文章说说什么是科普说明文了吗? 预设答案:科普说明文,就是以介绍和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往往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阐释复杂深奥的知识原理的说明文。 2、你能从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中总结出学习科普说明文的方法吗? 预设答案:学习科普说明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问题)是什么;然后,理清作者说明问题的思路,提炼出作者的逻辑结构,读懂文章;其次,要学习作者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最后,要善于学习介绍说明的方法。 附:板书设计 活跃的思维 严密的推理 恐龙无处不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生物学) “大陆漂移”(地质学)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恐龙并不适合在寒冷地区生活)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成因 斯石英的特性 “撞击说”(恐龙灭绝原因)(生物学) 斯石英的分布 (地质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8a3bce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