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作为一部长篇叙事小说,读起来却更像散文:没有时间轴,没有贯穿全文的中心人物,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作者成功地将小说散文化倾向运用于长篇小说中,以空间化的结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因果关系的情节结构,以圆形的空间化叙事颠覆了传统的以时间为线索的线性叙事。 全书共七章,小说的第一部分是对呼兰小城风情的描绘,作者开始对故乡开始俯瞰式的空间描述:从十字街到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再写到小胡同。紧接着描写了呼兰河的精神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以及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第二部分则是作者对童年时光的回忆:回忆和祖父在后花园的快乐时光以及对“我家是荒凉的”印象的描述萧红的人生境遇可谓苦涩悲凉。第三部分作者则着眼于刻画小城中的人物:受到婆婆的虐待而惨死的小团圆媳妇、麻木不仁的有二伯、凄凉而坚强的冯歪嘴子。小说的三个部分并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和情节。各个部分相互独立又有内在的联系:作者站在一个制高点俯视观察整个呼兰城,再将镜头伸长特写小城中的人和事,小说看似散漫却但是围绕“呼兰城”这一特定的空间并向着深远的广度和深度展开的。 作者在塑造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等人物时,都注重刻画他们的因循守旧和逆来顺受,表现普通老百姓平凡和穷苦,他们都是“我”的邻居,他们的生与死、欢乐与悲痛都被作者记录下来。特别是团圆媳妇,作者给予了无限的悲怆和同情:老胡家团圆媳妇是个十二岁的姑娘,她朴实、勤劳,却因为“吃得多”“走得1 快”而被婆婆认为“不像个团圆媳妇”,因此遭到了婆婆的虐待,吊起来毒打,用铁烙烙脚心,还让跳大神的、庸医和“云游真人”变着法的加害于她,终于小团圆媳妇在绝望中死去。凸显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痛斥的主题。 另外一个受到舆论迫害的女性是王大姐,王大姐做姑娘时,人人夸她善良能干,是“将来是兴家立业的好手”,可一旦发现她和冯歪嘴子同居便遭到了邻人的挖苦指责,冷嘲热讽。被东家撵走后,他们在一个草棚里艰难度日,谁知他们遭到邻人的嫉妒,最终王大姐因贫穷和抑郁在闲言碎语中难产而死。两外女性的生命被随意摧残,成为封建礼教和封建习俗的牺牲品。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姐生命的早逝能够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惜,这正是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呼兰河传》中人物大多在生活的重压和精神的麻木下浑浑噩噩的活着,冯歪嘴子的出现在作品沉郁灰暗的底色上抹上一丝亮色。冯歪嘴子也是一个穷人,但他却不愚昧,他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与能干的王大姐成了家。王二姐死后,他并没消沉下去,他看到了活的希望。冯歪嘴子不像命运低头,坚强顽强地面对生命的苦难,他的精神凸显了对生命的珍视。 幼年时萧红已经初识人生悲凉,她仅能从年迈的祖父那里得到些许温暖,除了祖父,也只有后花园里的花草虫鱼与她相伴,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与祖父在后花园的生活却是萧红一生最美好的回忆,如清早在床上学舌2 似的念老祖父口授的唐诗,下雨时一个人顶着破旧的盆子当小屋等,萧红在回忆这些生活场景时,心情是轻松愉悦的,笔下的文字也不自觉的温柔起来了。 除了祖父和后花园,呼兰河城内几乎再没有萧红眷恋的东西,因此,她在描写呼兰河这个刻板单调的小城、城内麻木愚昧的人及他们单调、死寂、悲惨的生活时,满含悲愤之情,笔调犀利尖刻,讽刺入木三分,对卑劣人性的揭露和黑暗社会的批判也一针见血,这些文字读之则令人悲怆满怀。从整体来看,凄凉悲伤之感是小说的主调。 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萧红,不仅自己对命运进行着顽强的抗争,她也同情呼兰河城内那些不幸的女性,同时也对杨太太、周三奶奶等女性麻木冷漠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责她们受传统封建思想的禁锢,对自己受苦受难的同胞姊妹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父权统治的帮凶,她们的冷漠无情仿佛冬日里的风霜雨雪,无形中摧残着女性姐妹的生命,萧红为因他们的愚昧狠毒而痛恨,为他们被毒害不觉悟而痛心。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8b3d89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