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我生气了 今天午餐前,孩子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我讲故事,只有阳阳在不时扭动身体,转动着小椅子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于是我边讲故事,边用眼神暗示他坐好,但三四次之后仍无济于事。我有点生气了,便走过去轻声但严肃地提醒他说:“坐好了,不然王老师和小椅子都要生气了。”虽然我的声音很小,但还是被坐在旁边的小雪听见了,只听她小声嘀咕着:“阳阳,老师又生气了吧。”小雪的话让我的心弦猛然一颤。是啊,想想最近一段时间,我的确把“我生气了”当作了自己的口头禅,时不时地就要说一次。小雪的话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孩子犯错时我不再耐心地和他们讲道理,而是简单地用“我生气了”这句话来制作孩子的行为?也许是因为我表露出“生气”这种不良情绪时,孩子总是会立刻安静下来吧,我居然下意识地把“生气”当成了维持教室秩序的法宝!现在想来,这种方法虽然能有点效果,但是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与幼儿认知、社会性的发展都存在着不良的“后遗症”。孩子不是因为觉得我有道理,而是慑于我作为教师的威严与气势。我为什么不能耐心一点观察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为什么不能以理服人?为什么不能做好情绪的自我调控,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幼儿呢?我试想换一种方式,比如对孩子说:“小朋友坐坐好,巧虎不是说小朋友要坐直,不然脊椎就要变弯了么?”也许这样一样会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这次,我也反思了我自己,我下次再也不要经常‘生气’了!”要耐心的帮助他们改正坏毛病,成为好朋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8df4cb4fe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