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治理 “黄鹂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在读到这句诗词的时候我脑中首先想到的是湛蓝开阔的天空,宁静和谐的氛围,让人心向往之。然而时至今日,此情此景却只能出现在想象中。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土地污染等各种随着社会发展而烙下的印记随处可见,我们可依赖的地球母亲承受着这一切,只等某一天到达濒临点。 在今年的答中外记者问过程中,李克强总理针对赫芬顿邮报记者提到的治霾问题进行了延伸性的回答,对当下人们关心的环境污染这个焦点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将我国的治理思路展示给各国记者。 治理要抓关键。今年的要害就是要严格执行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首先要给予环境执法部门相应的执行权力,更要加大支持力度,对于阻碍执法部门行使权力的干扰要清除,保证权力的顺利实施,构建环境保护的法律屏障。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对于执法部门在工作上存在的不到位以及纰漏,要按照法律严格处理,不容许法外留情,执法部门行使权力 要慎重,避免权力滥用,使《环境保护法》保持“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状态。 治理要行铁规。“对违法违规排放的企业,不论是什么样的企业,坚决依法追究,甚至要让那些偷排偷放的企业承受付不起的代价。”治污染、“挠痒痒”不如“用重典”。就拿中美两个最高金额罚款来说,全球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因一起重大污染案被判罚95亿美元,被称为史上最贵污染罚单。而之前我国法律规定环保部门对造成重大水污染事故的单位最高罚款上限为100万元,罚款的金额远低于企业的盈利,低代价的罚款可以使自己维持高额的利益,因此有些污染企业的底气就很足:宁可罚款,也不治污!所以治理污染,制定严格的法律、加大处罚力度势在必行。 治理要成系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节能减排的指标和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排列在一起,放在了很靠前的位置,这充分显示政府对于治理污染的长远思路。治污,法律、执行、监督,是重要保障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调整中国的经济发展结构做起。调整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以公路交通为主的运输结构……同时要用科技创新促进新兴 产业的发展,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从根本上实现能减排。 治理环境要有个过程,更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治理行动。我们可以从节约身边资源、减少乱扔垃圾开始,从宣传环保开始……与其想着马上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莫不如先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923105edd36a32d72758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