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社会学读书报告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技术社会学》读书报告 27 自51 谭世琦 阅读本书之前,我主要怀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正如本书第一章开篇所说,“技术文化社会学是什么对象是什么是从何种角度、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的研究”,我希望能对技术社会学及其具体内涵有进一步了解;第二,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可谓是起到了颠覆性的影响,可以预测,在未来几年或十几年,随着AI、AR等技术的发展成熟,人们的生活方式还会经历新的巨大转变,那么这些新兴技术的应用可能对社会结构、价值伦理带来哪些冲击在我们在迎来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可能会丢掉些什么 总的来说,《技术社会学》全书共分为十二个章节、三个部分,一到四章为第一部分,作者主要分析了技术文化社会学的研究立场、视角及其对象这些比较基本的问题;五到八章为第二部分,作者主要在文化中理解技术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技术学说史,比如介绍了社会变动论和技术的关系,文化人类论的技术研究等;第九到十二章为第三部分,作者分析了西方国家技术的合理主义的脉络。 关于第一个问题,第一次课上,我们就讨论了技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方法等,此书作者更加强调在文化中考察技术的意义和发展。对于技术文化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作者给出了两种解释:一种是从文化论的角度来把握技术的发展,也就是理解文化中技术的地位及其功能、在文化全体中特别突出技术的研究;另外一种解释是对技术发展伴随的各种问题和技术导致的各种现象的一种文化论的解释,也就是说主要研究技术对文化的冲击和结果。我觉得这两种解释反映了技术与文化关系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改变的两个阶段。第一种解释侧重文化环境对技术的影响,比如古代的中国和西方,关于对“理”的认识,可能西方文化强调的是对自然事物的客观规律的探求;而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对人伦世故的通达明辨。而这种文化环境的不同极大影响了技术发展的动力及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明清以来在科技上的落后。第二种解释更强调技术反过来对文化的影响,比如近代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不是技术发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吞并的表现吗现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恋文化”、“网红文化”、“鬼畜文化”等文化现象的迅速崛起或消亡不是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在文化现象更替上的体现吗作者认为技术文化社会学即技术文化论,首先应以思索文化论的内容出发,其次应是以技术为重点的诸研究。 作者认为技术是文化的一个部门,要分析技术和文化的关系,首先要从把握文化中的技术出发,技术不能脱离文化的范畴。关于文化是什么呢作者认为文化可以说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方法,是以人类的可塑性、自由为基础的,同时也具有社会客观性。技术是什么呢作者分别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技术观,技术的实体概念和功能概念,并引用韦伯的观点,认为技术概念的本质是指技术与创造事物的行动相关,是与生产相关的技术。同时作者用第四章一整章分析了人类与技术的问题,提出了“制造”意义上的人的概念,在这个概念里人和物被置于两端,两者通过制造行为联系在一起。而这个被制造的物是工具的时候,人也可以被称作“制造工具的动物”;当我们利用工具去制造其他物品时,也可以说人类是“使用工具的动物”。但如果手段和目的的关系逆转时,人类就会变成手段性的物质,成为“会说话的工具”,就比如古代的奴隶,近代只执行简单重复劳动的工人。关于人类与技术,特别是人与如今的信息技术,我也有一些思考,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人与物、甚至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比如现在人与人相隔千里仍可视频会议、人变得离不开手机、手机与越来越多的智能家居之间建立了联系,这些使得人类的群体属性不断增强,群体利益得到更快的发展,一般来说,这对个体是有利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侵占了个体的独立自由,以前可能几个月人们才会收到远方寄来的信件;有了手机之后,人们一两天就要查有没有未接来电或短信,如今微信的普及,也许没过几十分钟,人们就会不知觉的拿起手机查看是否消息,有时是在等待接收某个消息,但很多时候定时拿起手机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人更像是“会收发信息的零件”。另外是关于人与工具的相互影响的一点思考,以计算机为例,首先人们利用简单的逻辑电路搭建起越来越复杂庞大的系统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仅仅“0”、“1”两个信号的组合就可以完成计算、自动控制等许多复杂的和人类思维贴近的功能,现在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的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类思考模式、行为的模拟,甚至会模拟人的感情,比如智能语音助手,有时也会向主人“发泄情绪”;但另一方面,当我们去制造这些“工具”,调试这些“工具”时又不得不以“它”的“思维模式”去思考,比如做数字电子电路实验时,当不能实现想要的功能时,我们往往会强迫自己,控制急躁,焦虑等自然产生的情绪,而是理性地按照机械的步骤来检查。而这些与“工具”交互的过程对人本身的性格有无影响呢从略带戏谑意味的“工科男”一词可看出还是有的,这样看来,我们可否认为,人们开始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工具、技术所同化了 这也让我想到如今发展十分迅速的AR技术,当虚拟场景与现实事物共存,在我们实现十分逼真的人机交互过程的时候,比如说模拟会议场景,可以把远在千里之外的人的影像声音等特征传递过来、通过虚拟的场景实现肢体上的“接触”,难道这种把我们制造的“工具”当做真实的人的对象来对待不是很奇怪吗当这种人机互动方式变得越来越普遍,就如如今人和手机一样,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人类自身的一些特性不会被“工具”的性质影响呢比如现在一些音乐播放器的推荐曲目功能,可以通过收集你听过的歌的数据,十分精准的分析出不同人喜欢的歌的类型,通过推荐相似的曲调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这个过程实际上实现的是一种将人的抽象情感数字化,怎样的心情可能对应着怎样频率、振幅的旋律,也就是说人的情感的特性已经开始被我们使用的“工具”主动影响了。 本书的第二部分主要在讨论了技术文化社会学研究对象手段意义等的基础上,着重在文化中理解技术研究,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技术学说史。介绍了技术决定论、技术统治论、科学的社会学与技术等观点。其中第七章中谈到了社会、文明和文化的关系,其中提到阿尔弗雷德·韦伯认为文明有两大构成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是现实的,文化因素是理想的。文明具有阶级发展和统一发展及其必然性,而文化发现常常是创造性的一次性的自给自足完成的。通常我们也认为,文化是伴随着人类产生之日就有,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认识自我的活动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社会成果的总称;而文明更倾向于指在这些过程中所创造的积极的成果,是和野蛮蒙昧相对的。比如我们西方文化时,可能包含众多特色文化,但谈及西方文明时,往往是指这些文化中比较先进的有代表性的部分。现代社会,我觉得,一个国家要能充分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积极开创进取,才能立于领先的地位;但同时也需要发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内涵,才能拥有更强劲的符合本民族的发展动力。 全书第三部分介绍了技术中反映出来的合理主义的脉络。 什么是合理主义首先我想到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我们人类,现有的生物,存在的合理性是什么我们前面观看的《机械公敌》电影中机器人也可以达到很智能的情况,而且其计算速度、存储记忆性能远远优于生物的人类,那为什么地球环境孕育出来的不是这种由硅芯片、金属物质等组成机器人,而是我们由蛋白质糖类脂肪等组成的生物呢也许对于地球这种环境,我们生物的这种结构、功能存在的物体拥有更强的合理性,比如地球表面70%由水构成,水是导电的,机器这种主要以电为能源的系统很难稳定存在,但也许在宇宙中某个环境和地球截然不同的星球中,机器人这种高级智能系统形式就更具合理性。所以当我们考察技术时也会关注其继承下来的合理性:技术的产生就显示了最原始的合理性,这个合理性一直贯穿到今天的技术并赋予技术以特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合理性是技术的基本特征。而追求这个合理性的思想体系就是合理主义。作者认为,近代技术是合理主义的结果,而这个结果之前的技术称为前近代主义。前近代主义技术也具有合理性,只不过是一种原生意义上的合理。 简言之,作者认为,合理主义的源流是在希腊出现的,但希腊科学没有作为独立的自然科学而发展,越来越远离与生产实践相关的技术。在欧洲大约一千多年的中世纪,科学的发展在神学和教会权利的压力下举步维艰。当时的一般学者没有把科学当做是一个必须经常得到更新、需要不断研究的学科,而是屈服于真理的权威和表面现象。近代,文艺复兴时期,技术变化给人带来的影响中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交流有了飞跃性的发展,技术和知识的积累的重要性不断被提高;后来工厂手工业的发展中,人们不再认为自然是神秘的领域,而更加注重现实性,目的性和理性。在后来17世纪中叶以后的产业革命中技术更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纺纱工业,冶金工业,铁路,通信手段的发展大大改变了社会意识,也使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逐渐分离,技术教育变得普遍。 近代技术是合理主义的结果,近代以前的技术是一种原始的合理主义,那这两种合理主义有什么差别呢作者认为,技术追求合理性,是利用合理的思考和行动,来克服不合理因素的人类相对于自然的行为,追求合理主义给近代技术带来了飞速的发展。马克斯韦伯认为近代技术是合理性的技术,是可以高度计量的,是机械化的技术,可计量性主要表现反对存在神秘的不可预测的力量,认为原则上可以通过计量按照意愿获知和相信任何事,但现在来看,这种观点不一定正确,比如物理的测不准定理等,机械化更强调运用目的时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反观原始的合理主义,原始的合理主义更是伴随着技术的产生而存在的合理主义,也可以说是一种技术的目的合理性行为,但由于技术在那时所处的经济政治社会条件是以奴隶制和封建方式为首的,原始的合理主义就不得不受比如教会权利,行会,巫术,经验主义等的制约,合理主义并未取得全面的成果。这让我们想到现在国家关于技术发展的一些政策,比如给予新兴技术创业的企业以一定支持,深化科技强国的战略,如果说以前技术受着文化环境、经验主义等的制约,如今技术发展受着文化环境、当局政策的不断推动,技术也成了一种可以“生产”的产品。但这一过程也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比我国和美国,我国的技术发展的出发点一定程度上在于国家整体利益,比如核能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或是直接以营利为目的,比如新兴的互联网巨头,往往选择开发周期短、营利性高的应用软件,而一些基础的大型的软件基本全是来自美国,比如Adobe系列软件、微软编程软件等,一方面资源共用可以让我们不必花费额外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不是我们的社会文化、社会意识中阻碍技术发展的比较大的问题呢 回到技术社会学的目的,我觉得一方面它是在社会学的视角下研究技术的本质和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它是希望能对如今以及未来技术发展引起的社会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方案。也许其中也有对技术持批判态度的观点,但本质上可能是人类在技术发展的一定阶段后促进技术如何更加合理迅速发展的一种思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954fe70be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