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 人大姓文不识(3),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原得主人 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4)给以书,遂成大学(5)。 [注释] (1)[逮]及。(2)[穿壁]在墙上找洞。(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4)[资]借。(5)[大 学]大学问家。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而( ) 大姓( ) 偿( ) 怪( ) 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 D、以此戒之。 4、由本文而来的一个形容勤学的成语是 ,再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 语: 、 、 。 测试点:主要考查常用的初步的文言阅读常识。要求能运用这些常识阅读浅显的文 言文,“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要求掌握 “文言实词 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现象”、“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常见特殊句式”。其中一词多义的词是考查的重点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第四学段(7-9 年级)”的“阅读” 部分提到:“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 篇”以及在“实施建议”“评价建议”的“阅读”部分提到:“6、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 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 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两个部分 都有共同的一个词语——“浅易”,我们就从两个“浅易”加以推测, 新时期的初中文言 文阅读被浅化了,因为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学习总是感到太难,字词意义的变化 太复杂。再加上,文言文“佶屈聱牙”,内容上远离生活,学生大多不喜欢。从这一点来说, 被浅化是教师和学生的福音。但是被浅化并不意味着被淡化,只要从《语文课程标准》“总 目标”“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来看,淡化了文言文阅读教学, 我们的学生就不能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也就无法全面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如果 我们再做杞人忧天的设想:真的有人以为文言文阅读教学被浅化意味着被淡化了,摆在我们 面前将是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异化——只要读读背背就行了,那样的结果才是最可怕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989a33eeefdc8d376ee32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