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的大我之重建---王德峰 “反思现代性” 苏格拉底: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用心审视,常住真心,哲学上称之为“宇宙的心”) 我们实际上没有审视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却为我们今天生活在另人糟糕另人困扰的状态,给出各种科学的解释。 尼采“上帝死了” 现代性---比较古典世界,两句话概括 ➢ 自然世界的去魅(非灵化,物质世界) ➢ 社会世界的非灵化(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 现性取代上帝的位置,启蒙的运动,代表进步。 笛卡尔,给理性于核心,“我(理性的我)思(理性的思,纯粹的思维,在逻辑的范畴之中)故我在”。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打击了宗教世界观,从根本上打击了柏拉图的理念论。黑格尔称他为哲学史上的伟大英雄,回归理性的基础。 披上宗教的外衣,则成之为心教。是我的建立,理性主体性的原则建立,为世界解决了两个问题。 ➢ 一个是知识的基础问题(与自然界的关系--知识科学) ➢ 另一个是道德的基础问题(人与人的关系) 休莫,怀疑论思想家,休莫问题之二:如何可能从“存在”中推出“应当”,能否用理性来验证人类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关于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如何用理性来论证,我们区分了两个领域: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休莫认为从事实判断中得不出价值,对近代理性提出了挑战。 康德: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家。我--我满意我和我不满意我。人心是两个“我”,一个是被满意和被不满意的我(小我),另一个是给出满意和给出不满意的我(大我,在他人的社会关系中给予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内化,来自于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康德思想的基本要点:区分大我和小我。建构理性的大我,三条命令: ➢ 第一条,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我都要让我的行为(社会交往的行为)具有普遍立法可能,并让我们的行为具有道德价值。 ➢ 第二条,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要把你的愿望和意志受制于理性的支配。小我受制于大我的支配。 ➢ 第三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把每一个人包括自己只当目的本身而不能当工具。人的世界是目的我,而不是工具。 康德的研究要回答四个问题:一是我能知道什么(科学问题)、二是我应当做什么(道德问题)、三是我能希望什么(走向怎么样的未来),四是人是什么。 自我(理性)规定(理性发现真理)。利益属于感性的我,人类如果有共同的利益,感性的利益的是全人类共同的。感性的大我就来了。用理性的大我限制、支配和引导感性的小我,要用三条命令来构建理性的大我。 理性的主体性瓦解,他者被带入了自我的重心处,如《盗梦空间》。欧洲后现代主义思想运动,公开承认,感性的小我意味着利益的冲突,利益的冲突意味着理性大我的整体崩裂。西方近代理性主体性的没落。 后现代主义意味着解构主义,解构向来建立在理性的主体性基础上的普遍价值,不仅是观念主义,更是当下中国的现实。《非诚勿扰2》,隆重的离婚典礼和生前告别会中的关于婚烟的言论,都是对婚姻价值的解构。爱情的解构,“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心经:舍粒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现象学运动,胡塞尔。“回到现象本身”,不昧因果,如实观照” (不太能够理解整个哲学的内容,因此整理的内容不全面,忘见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9d1ba445b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