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令人心醉神迷的法国诗歌。不管是波德莱尔还是兰波、拉马丁、还是雨果,这些诗人的诗歌和经历就象那些童话一样美妙,在那盛开怒放着的玫瑰的国度,那飘醉着紫葡萄酒般空气的国度,法国诗,永远象爱人的唇在你耳边呢喃。 法国诗歌的发展概况: • 中世纪——英雄史诗与骑士抒情诗 • 英雄史诗是民族高度封建化的产物,它的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罗兰之歌》 • 在12,13世纪,欧洲的骑士文学以法国为中心出现了繁荣。骑士文学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骑士抒情诗主要有牧歌、情歌、夜歌和破晓歌,其中以破晓歌最为著名。骑士抒情诗最早发源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为欧洲为学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为抒情诗的典范 • 13世纪末14世纪初——但丁 但是他的作品仍然不具有现代意义 • 15世纪中叶——近代资产阶级文学 诗人维庸开了近代资产阶级文学风气之先 •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发展 深受意大利、希腊、古罗马文化影响的七星社 • 17世纪——两行一韵的亚历山大体 • 18世纪——浪漫主义 雨果 浪漫主义发源于德国英国 • 19世纪——划时代的发展 波德莱尔,加之后来魏尔伦对于诗歌音乐性及内在节奏的重视,兰波对字词组合的发掘,使得法国的诗歌取得了划时代的发展,在国际上产生很大影响 主要派别: 了解诗人: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1821-1867),法国诗人。他对诗的性质作了激烈的变革:“什么叫做诗?什么是诗的目的?就是把善同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波德莱尔生在一个受过法国大革命洗礼的美术教师家中,6岁丧父,母亲改嫁,从此他陷于孤独,成了一个忧郁的诗人。 波德莱尔在苦闷中写诗,但发表的不多。1848年革命中参加过武装起义,但起义失败,路易·波拿巴称帝,使他圣西门式的空想社会主义破灭。在此情况下,作《恶之花》于1857年出版,一举成名 了解作品: 《黄昏的和谐》是献给诗人暗恋着的萨巴蒂埃夫人的。后者是当时有着“女阿波罗”之称的交际名花,身边聚集着众多社会名流,文人墨客。与其他仰慕者不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波德莱尔献上的只是一腔炽热的精神爱恋。从1852年开始,他以匿名的方式给她的这位“白色维纳斯”献上了一系列诗作:《给一个过于快活的女郎》、《香水瓶》、《精神的黎明》、《忏悔》、《赞歌》、《黄昏的和谐》。直至1857年8月20日,由于诗作“有伤风化”,诗人被轻罪法庭判罚300法郎。也是在此时,他终于站了出来,并写信请求萨巴蒂埃夫人宽恕自己以往的“疯狂和孩子气”。 朗诵中文译文: 分析:《黄昏的和谐》为诗人的诗集《恶之花·忧郁和理想》中的一首情诗。这首诗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是欧洲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它形象地表现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和美学追求。诗人想用黄昏的意象来表达自己与情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里的欢乐、痛苦和圣洁的感情。 1.旋转的诗体。作者在这里采用了稍作变化的“马来体”。这种源于东方的诗体经由雨果的《东方集》传到法国,特别受热衷于形式美的诗人们的青睐。此诗体中每节的二、四句作为下一节的一、三句再次出现,环环相套,形成间次递进,回旋往复之势、你中有我,我中又你,腾挪旋绕,欲罢还休。以此旋转的诗体描摹舞动的韵律,给读者营造出形式上的动态效果。 2.令人眩晕的音乐性。全诗只有两个韵脚:« oir » 和 « ige »,在音响上造成了前呼后应,一咏三叹,余音袅袅,不绝于耳的效果。 3.应和中的感官。我们首先看到各种不同感官在此交汇。视觉:天,太阳,血,回忆;听觉:圆舞曲,小提琴;嗅觉:香炉,花香。 “声音和香气在黄昏的天空回荡”。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句中,作者所用的动词“飘荡”(tourner ),本义为“旋转”。诗人通过这样的处理,将听觉和嗅觉转换为了具体的,动态的视觉效果。 内容上的分析: “时辰到了”,诗的开头这样说道,没有丝毫的迟疑和停顿,似乎从诗人的口中脱口而出。 “闲敲棋子落灯花”,或许,诗人是一直在等待,那等待中已经有了几许焦躁。终于黄昏到了。我们似乎看到,落日余晖中,人与自然在应和着,花朵,圆舞曲,小提琴,天空,斜阳,所有的生灵都在相互应和,相互交融。而一个男子,就正坐在这应和和交融当中。自然中流溢的美让他想起了昨日的爱。看着天际徐徐落下的夕阳,他的心也在回忆中,在他往昔圣洁的爱情中徐徐下沉。一切都在滑进一股忧伤,一股苦涩,一股柔情中... ... 一幅图景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黄昏中,一个沧桑里走过的老人,慢慢品味着爱的苦涩的美酒. 这就是痛苦着的幸福,一种在平和中纠结着的情感。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诗人心灵的流露,是诗人的情感抒发。那花的战栗就是诗人的颤栗,那幽咽的声音就是诗人心的哭泣声,那天空的凄愁象征着诗人忧郁的心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9fc5cbc1a37f111f1855b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