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画意的书法艺术——清郑燮《行书节录怀素自叙帖》轴欣赏 2011-12-26 08:58:03 作者:尔雅 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上,清代书法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其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以及时代走向变革的影响,清代书法呈现出一种特定的时代风貌,被称为“书道中兴”的一代。清初的书坛受前朝帖学的影响颇深,束缚了书家的艺术个性,直到中期碑学兴起,特别是乾隆时期活跃于书坛的“扬州八怪”,不追随时俗,敢于冲破帖学樊篱,锐意变革,改变了书法衰微的状况,开拓了书法艺术新的新天地。郑燮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不拘成法,突破旧规另辟蹊径,大胆创新,在汉隶中汲取营养,在笔意中融入画意,在行楷中参以隶法,章法别致,使靡弱的帖书有了雄健怪异的风格。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时人称之为“板桥先生”。江苏兴华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曾当过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前后,曾居住扬州十年,以书画营生,与活跃于扬州的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高翔、汪士慎等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诗酒酬和,艺术交往,被后人并称为“扬州八怪”,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传世书法作品散见于立轴、条幅、镜心、斗方、扇面、书信、对联、条屏、序跋、碑记、横额、判词以及众多的题画诗等,被多家博物馆珍藏。 郑燮的这幅《行书节录怀素自叙帖》轴,纵159厘米,横91厘米,纸本行书,收藏于武汉博物馆。书轴内容为唐代书法家怀素《自叙帖》的节选:“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荡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自识:“克傅先生教字,板桥弟郑燮”。钤白文“燮何狂之有焉”、“七品官耳”二印。在他的一些书法作品上,常用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及“乾隆东封书画史”等印章,郑燮曾为七品县令,故这幅书法的印文中以“七品官耳”自诩,这也是其生平的纪实。 怀素为唐代著名狂草书家,幼年出家为僧,好饮酒,常常于醉后泼墨挥毫,留下狂草佳作,与被杜甫誉为“李白一斗诗百篇”的诗仙李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自叙帖》为怀素代表作之一,内容为他介绍写草书的经历、经验以及士大夫对他的书法作品的品评,亦是他流传下来的篇幅最长的作品,纸本,纵28.3厘米,横755厘米,全幅共126行 698字。上面有多枚鉴藏印,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自叙帖》书于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怀素时已晚年,虽为“自述”,亦是对自己草书一生的最好总结。郑燮以行书节录怀素《自叙帖》,可见其对怀素草书艺术的尊崇,以及自己在书法艺术上向往创新的内心写照。 古代隶书被称为“八分书”,郑燮的书法将隶、篆、行、草诸体相结合,其中尤以隶书居多,自称“六分半体”和“六分半书”。因其书法匠心独具,萧散逸宕,别有一番风味,后人干脆将其特殊的书体称之为“板桥体”。在郑燮的这幅书法作品中,行书字体粗细相间,隶意十分浓厚,左低右高,妙趣横生,兼有篆、楷,形体扁长,且疏密大小错落有致,挥洒自如而不失法度,将其“乱石铺街”的独特书风发挥得淋漓尽致,奔放流畅,张弛有度,大有“雨夹雪”之势而颇具书风“狂怪”旨趣。 郑燮一生疏放不羁,中年中举,半百之年始入仕途,为官清正廉明,重视农桑,体察民情,素有政声,曾“以岁饥伟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纵情诗酒,放浪山水,颇有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概。他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倾注于书法浓墨笔端,特别是在一些借物讥世的题画诗中屡有体现,故在其年近花甲时作“难得糊涂”横幅,留下对一生坎坷以及现实无奈的感叹。在这幅作品中,每个字看起来显得大小不一,而且歪歪斜斜错落不整,宽、窄、斜均结体夸张,形状千变万化,扁体、横向为主,肥瘦不一却更显洒脱,抑扬顿挫间可窥见内敛,融入了作者的艺术特色和个性思想,是郑燮“处世无奇但率真”的真实写照。清末书法大家杨守敬誉之:“板桥行楷,冬心分隶,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可谓实至名归。 郑燮“无竹不居”,性情耿直,追求竹的傲岸不屈和劲节虚心。他一生画竹无数,尤喜绘兰竹,常以焦墨画叶,喜用长撇,合理运用草书中之中竖,使竹叶显得繁而不乱,稀而不疏,苍劲有力而不失秀雅。同样的,在他的这幅书法作品中,也间以画法,以兰草画法入笔,方笔、圆笔、渴笔、蹲笔自如变化,横竖点画或楷或隶,或竹或草,撇、捺有竹叶之形,并带有隶书的波磔,有轻有重,有如竹叶挺劲,又具兰草飘逸。其笔势富于变化,笔法中侧方圆,中锋、侧锋的运用恰到好处,兼具曲直之趣,于古拙中,蕴含真气、真意、真趣,隶篆行草合理运用,变化多端,或凝重,或倚侧,或细匀,或拙朴„„挥洒自如,力透纸背,极其潇洒自然之美。纵观全幅,无论布局还是字体的提顿转折以及字距的疏密,都有一种十分独特的和谐与美感,大、小、方、圆变化虽多,但显得乱中有序。郑燮书风不泥古法,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撇一半,学一半未尝全学”,讲求自我突破和风格的多样化,这也是其书法作品不落窠臼、立意创新个性风格的尽情流露和艺术修养的可贵追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a0be0d28bd63186bcebbc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