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基于社会改革与社会照顾关怀双重视角下探讨“失独家庭”问题 作者:李建霞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1期 【摘 要】“失独家庭”,这一曾被忽略的特殊群体,正在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当前“失独者”的群体越来越庞大,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失独现象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对于“失独家庭”的研究,社会工作可以从微观与宏观层面对“失独家庭”进行双重介入。文章试图在社会改革与社会照顾关怀双重视角下探究解决“失独家庭”的必要性问题,以此呼吁相关部门及社会群体对“失独家庭”投入更多关注,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和提高“失独家庭”的生活现状和生命品质。 【关键词】失独家庭;社会改革;社会照顾关怀 一、失独家庭问题的提出 2012年5月9日,在广州日报报道:《全国失去独生子女不家庭超过百万,失独群体日益庞大》,失独家庭概念首次被提出。“失独者”是指其独生子女因一些原因死亡,从而永远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他们的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而且通常由于年龄或其他原因不能或不愿再生育、收养子女。“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失独家庭的成员大多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赶上八十年代首批执行独生子女政策,人到中年遭遇独子夭折。 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 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在或将在25 岁之前离世。在中国,失独家庭每年以7.6万的速度增长,正在成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群体。人口专家根据模型测算得出,2007年我国49周岁以上(即基本退休、面临养老问题)的“失独”母亲数量在30万左右,而到2038年左右这一数量会达到峰值,约110 万。对“失独”家庭健康情况的调查显示,多数“失独”家庭的成员面临较为严重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其中,有约77%的人患有抑郁症,心理状态完全正常的失独者仅占被调查者的11%。同时,有约63%的人表示不愿意出门,更害怕与人交流,而这种近乎与世隔绝的状态更是直接导致了他们的精神问题。 失独家庭”是一个新名词,却是一个旧事实,如今“失独家庭”的增加已经不再是家庭问题,而是日益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总结“失独家庭”的发展,其具有悲惨性、脆弱性、边缘性、风险性等特征,所以无论是对个体情感上的照料,还是对于个体生活环境的改变,只要是“正向的改变”都是值得去行动的。以失独者的痛楚来说,无论是社会改革还是社会照顾关怀,他们都需要被聚焦,被关注,被关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a57f10b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66.html